【安徽日报客户端】破壁垒、通堵点、暖企心,用“软环境”育出“硬增长”
发布时间 : 2025- 08- 13   11 : 38 来源 : 安徽日报客户端 字号 : [] [] [] 打印本页 正文下载

门风正,则商云集;服务优,则产业兴。近年来,明光市锚定“门好进、事好办、环境优”目标,通过织密诉求反馈网络、深化政企精准对接、强化制度透明保障,持续为市场主体松绑减负、赋能添力。截至今年7月,全市涉税经营主体突破1.8万户,较年初新增2363户,同比增长15.11%;在安徽省发改委2024年度市场准入效能评估中,明光市获评优秀等级,用实打实的成效书写着营商环境优化的“明光答卷”。

织密诉求网,让企业“呼声有回应”

“政府主动上门问难题,15天就解决了423万元资金缺口,真是帮我们跨过了扩产的‘坎’。”明光市某制造企业负责人晏斌至今难掩感激。不久前,该企业因新生产线投产急需资金周转,正当一筹莫展时,恰逢全市“访企入村”专题行动开展。走访干部了解情况后,当天就协调徽商银行上门考察,现场敲定授信方案,短短半月内信用贷款精准到账。这笔“及时雨”不仅解了燃眉之急,更助力企业新增产值864万元,跑出扩产加速度。

这样的“雪中送炭”,源于明光市常态化的助企纾困机制。全市持续开展“遍访企业、助企纾困”活动,联企干部沉下身子“面对面”听诉求,通过民营企业恳谈会、行业座谈会等形式,围绕企业运营成本、产业链协同、政策落地等关键问题深度对话,让“亲而有度、清而有为”的服务理念落地生根。

为打通诉求反馈“最后一百米”,当地创新构建“六位一体”响应体系,从登记、交办到督办、回访全程留痕,形成“受理—处置—反馈—评价”的完整链条,真正实现“企业有呼声,政府必回应”。

精准接供需,让服务“滴灌到根上”

政企对接既要“面对面”,更要“心贴心”。明光市组建6支牵头服务团队,由企业服务中心根据企业共性需求和重点企业个性难题,“按需配菜”开展专题服务:政策解读会帮企业“懂政策、用政策”,技术对接会牵线科研院所破瓶颈,用工招聘会靶向解决“用工难”,融资对接会搭建银企合作桥梁。2025年以来,仅“我帮企业找市场”专项活动就举办10场,收集供需信息20条,促成合作20件,成交金额达1亿元。

“遍访企业”活动更将服务触角延伸到最前沿。包保干部定期与企业“线上聊、线下访”,对多次反映问题的企业建立“重点台账”,确保“四上”企业、在建重点项目全覆盖。这种“上门问需”模式,让服务从“等客上门”变为“主动敲门”,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在不久前的塑料高分子产业链供需对接会上,6家企业签下长期合作协议,多家达成初步意向。“以前客户从外地买模具,沟通要跨城、调整要寄样,光等货就耽误半个月工期。”安徽久兴源新材料公司负责人谭海珍感慨,“政府把上下游企业请到一起,我们当场就和本地模具厂敲定了需求,成本降了,生产周期也缩短近一半。”这样的精准对接,正让本土企业在产业链中“强链补链”,实现降本增效。

透明破壁垒,让环境“阳光可预期”

市场准入“明规则”,企业发展才有“定心丸”。明光市坚持“清单之外无审批”,每年在政府网公开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及办事指南,让企业对“能进什么领域、要办哪些手续”一目了然。

办事便利度持续升级,让企业少跑腿、好办事。在长三角“一网通办”专区,118个服务事项实现“线上通办”。市场监管与税务部门打破数据壁垒,推行企业注销“一次受理、跨局流转、并行办结、一屏出件”新模式,目前企业开办平均时间压缩至1个工作日内,个体工商户注销最快仅需10分钟。

税务服务的“智慧转型”更让企业体验升级。当地改造办税服务窗口格局,将24个传统窗口升级为“智税云厅”4大功能区,构建“网上办税为主、自助办税为辅、窗口办税兜底”的新模式。如今,线下办税人员从日均200余人降至50余人,窗口叫号量减少70%,平均等候时长缩短60%,“数据多跑路,企业少跑腿”成为常态。

好环境就是生产力,好服务催生新动能。明光市以诉求响应“有温度”、精准服务“有力度”、环境透明“有尺度”的扎实举措,持续优化市场准入“第一关”,让各类市场主体在这片沃土上安心经营、放心发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