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芸 强松 本报记者 燕烁烁)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制度是推动残疾人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政策之一。然而,长期以来,残保金征缴工作面临着多项难题——政策专业性强,企业“理解难”;动态数据多,缴费人员核算“操作难”;部门协同不足,征管“推进难”。国家税务总局芜湖市湾沚区税务局创新实施“能力筑基—数字赋能—协同共治”三步走方案,破解残保金征缴工作难点。2024年,该局实现残保金征收入库同比增长超30%,惠及辖区内1.1万余名残疾人。
能力筑基,打通政策理解“最先一公里”
要实现残保金征缴工作的顺利推进,准确理解政策是基础。残保金政策专业性强、条款复杂,不仅企业财务人员常常反映“摸不着门道”,就连一些基层税务干部在实操中也会遇到诸多难点。对此,该局率先从内部人员业务能力提升入手,采取“案例剖析+实景模拟演练”形式,针对税源管理、纳税服务条线人员开展专题轮训,通过情景推演、角色扮演等,模拟网上申报缴费,提高政策理解和执行效率。
针对企业财务人员对政策难以理解掌握的问题,该局同步搭建智能化服务矩阵,将税务总局、省税务局发布的权威政策解读,转化为153份标准化答复模板,嵌入征纳互动平台,并关联操作视频、图文指南,实现政策解读、操作指南“一键直达”。企业财务人员只需轻点鼠标,即可获取精准、权威的解答。据统计,实施这一举措后,咨询解答效率提升50%以上。“税务部门把政策掰开揉碎讲,从计算规则到申报流程手把手教,财务人员现在对怎么填报残保金更清楚了。”芜湖佳先传动轴有限公司财务负责人胡绪东说。
数字赋能,化解核算业务“千千结”
残保金征缴涉及大量动态数据,核算工作繁琐复杂,对于税务部门来说,容易出现漏管、错报等问题。为化解这一难题,湾沚区税务局构建“三位一体”防控网,以数字化手段提升征缴工作精准度。
在开业设立前端,该局将残保金费种认定纳入新办企业“必办清单”。2024年以来,该局累计筛查补做费种认定1.2万户,从源头杜绝漏管。在中端,该局建立申报数据风险比对模型,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锁定在职职工人数偏低、平均工资偏低、减免金额异常等风险点。例如,通过比对个人所得税申报数据与残保金申报数据中职工人数的差异,及时发现申报错误。目前,该局已辅导26户填报错误的用人单位完成更正申报。在后端,该局构建“宣传辅导—风险防控—欠费追缴—信息共享”闭环机制,对欠缴企业启动“提示提醒+催报催缴+约谈警示”组合程序,并将数据实时同步到财政部门,避免政策落实“断点”。
“以前手工核对和填写职工人数、职工工资总额,总是怕出错。现在,系统自动预填数据,也可以手工修改,如果出现了问题,税务干部还会及时提醒更正申报。”芜湖友成塑料模具有限公司财务人员奚凤航说。
协同共治,构建长效管理“生态链”
残保金征缴工作涉及多个部门,部门间的协同配合至关重要。为此,湾沚区税务局与区残联、财政等部门建立征缴信息联络机制,联合发布《残疾人按比例就业情况联网认证暨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申报缴纳有关事项的通告》,打通信息流转渠道,推动认证、申报、缴款全流程线上办理。如今,企业在安徽政务服务网和电子税务局线上平台即可完成残疾人就业认证与残保金申报缴纳。
同时,该局建立跨部门常态化研判机制,联合财政、残联等部门组建“专家诊疗队”,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对残疾人就业认定、减免政策适用等争议问题实行联合会诊,确保政策执行不走样、不打折。
“以前企业办理残疾人就业认证和残保金申报要跑残联、税务两个部门,现在线上就能办好,连数据都是自动同步的,效率高多了。”普莱默电子(芜湖)有限公司办税人员沈星星说。截至目前,该区残保金申报时限已压缩70%,部门间争议问题解决效率提升80%。(《中国税务报》2025年7月4日 A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