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源媛 程萌 安瑞文)“研发硬实力给予企业发展技术支撑,而合规软实力则赋予企业行稳致远的底气。”安徽海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财务部常务副部长凡展提到,在芜湖市税务部门的辅导下,企业构建全流程税务风险防控体系,加快了转型发展的步伐。日前,该公司《减污降碳、绿色发展》案例成功入选生态环境部公布的《2025年绿色低碳典型案例征集活动获选名单》,这是安徽省及全国水泥行业唯一入选案例。
安徽海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7年,主营水泥制造、建筑安装、绿色能源等多项业务。记者在该公司白马山水泥厂的绿色生产车间内看到,一条管道连接着巨大的金属球罐,正紧张有序地进行着二氧化碳的捕捉与利用。
“只要按下启动键,这个金属球罐装置就能将水泥生产过程中收集提纯的二氧化碳进行储存,最多可储900吨二氧化碳。”白马山水泥厂副厂长叶明虎向记者介绍,“这一项目每年可生产3万吨食品级或5万吨工业级液态二氧化碳,纯度达99.9%,是变废为宝的一把好手。”
从“灰色制造”到“绿色智造”,企业的绿色化转型伴随着30多年的技术攻坚,也贯穿着合规经营理念的塑造。国家税务总局芜湖市税务局加强政策精准滴灌、征管精细跟进,推动企业产业升级与税务合规同频共振。该公司抽调财务部、法务部、研发部、业务部的专业人才组建联合评审团队,严格审查合同明细、供应商纳税信用等级和开票风险,将税务合规意识渗透到合同签署和发票开具全过程。
“合规为企业赢得市场信任和社会认可奠定了基础,使企业在产业升级的大潮中保持战略定力。”海螺水泥财务部副部长张中巍说。
2024年,海螺集团投资建设的清洁能源项目覆盖光伏、风电、生物质发电等领域,共计开展307个环保技改项目。最近,海螺集团还与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华为联合发布“AI+水泥建材大模型”。该模型包含40余个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为海螺水泥绿色化转型提供了技术支撑,能够提高产品质量管控效率,优化生产线条,预期使用后每年至少减排二氧化碳4500余吨,仅燃料成本一年即可节省约200万元。
“水泥生产的绿色化转型涉及大量设备更新和研发投入,税务干部帮助我们梳理政策,确保每一分税惠都合规兑现。”海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子公司、安徽智质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财务负责人潘阳阳说。为更好助力企业实现技术创新,芜湖市税务局组建“税助数智”管家团队,动态跟踪企业研发活动全周期,确保研发费用归集、知识产权资本化等环节符合财税规范,避免发生税费风险。(2025年07月22日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