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草制品、非遗布鞋、食品豆油、服装清洗……近年来,淮北市烈山区利用村闲置资源、引进特色产业,积极探索建设实体“一村一工坊”,打造“镇党委+村(社区)党组织+企业+农户”的共富链条,不仅盘活了闲置资源,更成为带动村民家门口就业增收、集体增富的“致富坊”,被作为安徽省乡村振兴的创新典型案例进行推广。
在这幅乡村振兴的生动图景中,烈山区税务局主动靠前服务,以精准的“税力量”为“一村一工坊”建设注入强劲动能。
“多亏了税务干部上门辅导,让我们及时享受到小微企业减半征收‘六税两费’优惠政策,省下的2万多税款直接变成了企业发展的流动资金。”淮北洁风洗涤服务工坊负责人刘曾说。该工坊利用闲置校舍建设而成,主动面向农村留守妇女和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提供就业岗位80余个,年人均增收3万余元。
据介绍,针对“一村一工坊”项目类型多样、发展阶段不一的特点,烈山区税务局组建专业“税务助坊团”,深入全区多家工坊走访调研。精心梳理汇编涵盖小规模纳税人减免增值税、重点群体创业就业税收优惠政策等多项涉农涉企政策,形成“工坊专属政策包”并精准推送。在办税服务厅设立“绿色通道”,确保便捷办税通达“坊”门。
同时,烈山区税务局以党建为纽带,积极开展“烈日红盟”支部结对共建,对利用闲置房产改建工坊涉及的税费问题、吸纳困难群体就业的税收优惠等给予及时辅导。积极发挥非公党建指导员作用,将工坊资源与非公企业的市场、技术优势紧密结合,帮助工坊协调销售渠道,促进工坊产品销售。“税务部门积极帮助我们与其他企业牵线搭桥,邀请企业来我们工坊参观交流,为我们的艾草产品做宣传推广”。古饶镇草庙村艾乡工坊负责人孙伟说。
为了帮助工坊增强依法经营意识,烈山区税务局还把普法课堂搬到工坊,梳理不同行业、不同发展阶段工坊主体在办理业务、享受政策、履行义务等方面的合规性要求,面对面对工坊负责人和主播开展针对性辅导与精准化推送,提升合规经营能力。
如今,烈山区“一村一工坊”模式正蓬勃发展,烈山区税务局将持续聚焦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优化服务举措,护航“一村一工坊”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