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陈旻)眼下正是春耕春种时,在安徽稼园香食品有限公司“智慧农田”生产基地,工人们正通过手机里的“中联智农云”查看土壤墒情和肥力。
“税务部门重点关注农产品收购台账、过磅单、银行流水等关键信息,以‘监管清单’推动企业构建了‘内控清单’,让企业经营合规化水平不断提升。”企业负责人董学文说,“凭借良好的纳税信用,企业连续3年被评为纳税信用A级的‘金招牌’,成功申请到600万元的‘税融通’贷款,让我们推进‘数字农田’项目没有了后顾之忧。”
服务春风吹绿“智慧农田”
在税务部门的助力下,资金充足的稼园香花费400多万元上线了土壤检测仪、气象观测站等智慧农田设备,为550亩“数字农田”全部配备了“电子农夫”,实现了从“靠天收”到“慧种田”的转变,成为智慧“芜湖大米”的新样板。
同样受益的还有中联农业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公司聚力研究水稻数字化、标准化种植,实现从‘汗水农业’到‘智慧农业’的跃迁,离不开税务部门的支持。”公司财务负责人谷一兵感慨道,“税务专家团队主动上门,送来《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一册通》,在研发台账搭建、风险体检预警、申报流程讲解等5个维度‘手把手’对我们进行辅导,研发费用归集准确率提升至99%以上,2024年企业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6274万元。”
据了解,在税惠加持下,该公司集自动、智能、绿色于一体的高端农机装备生产线顺利上线,用其研发的“芜湖大米”较常规水稻种植亩均节本增收308元,带动百余农户增收超千万元。
政策春雨守护“农业芯片”
作为“四大米市”之首的芜湖,“芜湖大米”凭借晶莹如玉、清香柔韧的优良品质,成功入选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春耕时节,芜湖税务部门结合“便民办税春风行动”,以政策春雨、服务春风滋润“芜湖大米”,助力农业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
在安徽袁粮种业科学研究院的育苗基地里,选苗、分苗、嫁接等工序正有条不紊地进行。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过去10多年来,我们年均研发投入超400万元。”公司法人代表张永玲介绍说,“我们每年育种研发投入占营收比例逾6%,这样持续的投入,离不开税惠政策的持续加码。”
税收数据显示,2021年以来,企业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428万元,农作物新品种的选育免税收入达7200万元,有效滋养了企业的创新之“苗”。目前,企业研发的Y两优17、荃香优89等高产高效“芜湖大米”新品种已在全国推广。
种子的生长离不开绿肥的滋养,企业发展也离不开良好的政策环境。作为全国首家绿肥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芜湖青弋江种业有限公司研发生产的紫云英弋江籽绿肥年产达320万公斤,占全国总产量的四分之一,并在南方稻区实现全覆盖。
“2024年企业免税销售额达1.05亿元,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527万元,为企业在绿肥领域持续投入提供了有力的活水资金。”全国劳动模范、董事长汪根火介绍,“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大研发力度,为‘芜湖大米’配上更好的绿肥!”(《芜湖日报》,2025年4月5日,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