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玉峰 刘凌婧)日前,安徽省芜湖市梦溪科创走廊主体工程已基本完成,正在进行内部装修和绿化施工。作为芜湖鸠兹科创湾核心园区之一,梦溪科创走廊将在今年6月迎来全面运营——这也是鸠兹科创湾18个园区中最早运行的。据悉,2024年,芜湖在全国101个国家创新型城市中排名第22位,与上年相比上升4位。过去3年来,芜湖累计进位10位,成为长三角进位最快的城市。
芜湖在科技创新方面的表现,是近年来安徽在长三角创新版图中从“跟跑”到“并跑”的一个缩影。
合肥、芜湖、蚌埠构成的“创新金三角”,正跑出越来越快的“加速度”。税收数据显示,合肥、芜湖、蚌埠三市集中了全省63%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额、72%的高新技术企业及85%的重大科技专项。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对全省科技型企业的税收贡献占比达58%。
从全省范围来看,2025年1月20日,安徽省人民政府省长王清宪在安徽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表示,2024年,安徽省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增长28.2%。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500家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7533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13家,总数均居全国第一方阵,“乔木”参天、“灌木”茁壮、“苗木”葱郁的创新生态加快形成。
在长三角的创新浪潮中,安徽曾经处于“跟随者”的状态。那么,在长三角创新版图中,安徽科创靠什么实现“并跑”呢?笔者认为,丰富的科教资源、合理的产业布局、构建区域协同创新机制以及对中小企业的有力扶持,是安徽近年来在长三角创新链中加速前行的重要助推力。
——丰富的科教资源。安徽拥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一批顶尖高校和科研机构,每年为社会输送大量专业人才。各类国家级科研平台不断涌现,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强大支撑。基于雄厚的科教资源,安徽搭乘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快车”,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80%以上的省科技攻坚项目由企业牵头。2024年,安徽省属高校与新兴产业紧密相关的专业点占比升至64.9%。与此同时,安徽省委联合知名高校和企业共建安徽高等研究院,首招硕博士研究生735名。安徽还大力推进人才兴皖工程,柔性引进院士及团队92人次,遴选支持省级创新创业领军人才200名、产业创新团队50支,新增高技能人才41.7万人。
——持续的研发投入。数据显示,2018年—2023年,沪苏浙皖研发经费投入均有增长,其中安徽研发经费投入增幅达94.9%,在三省一市投入总量中的占比,从2018年的10.9%提升至2023年的12.4%。此外,税收数据显示,2024年,安徽省制造业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金额占全省总量的56%。其中,汽车及零部件、光伏设备和智能家电等产业研发投入强度较高,新兴产业领域的生物医药、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额年均增速超40%。
以安徽希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专注磁阻传感器芯片的研发生产,曾受国外技术垄断制约。为攻克“卡脖子”技术,企业汇聚优秀科研人才,投入大量资金用于设备购置、技术攻关和人才培养,近几年每年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超1000万元。2021年9月,凭借自身研发实力及国家政策支持,该公司成功攻克磁阻传感器芯片“卡脖子”技术,2023年产值同比增长470%,成为安徽新兴产业领域崛起的一颗璀璨明星。
——协同的创新模式。在创新主体协同合作方面,安徽探索出头部企业与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的新模式,全省营收超百亿的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上众多中小企业共享研发资源,实现互利共赢。以安徽壹石通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例,近两年,该企业通过协同创新模式,依托头部企业带动,整合产业链资源,提高研发效率,增强产业竞争力,累计归集协同研发费用超1亿元,推动其在全球勃姆石材料市场的占有率名列前茅。
诚然,我们也应看到,安徽在创新发展的道路上与沪苏浙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例如,在高端创新人才的吸引和留存方面,还面临较大挑战;部分关键核心技术仍依赖进口,自主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创新成果转化效率还有提升空间,科技与产业的深度融合还需加强。安徽财经大学副教授廖晓慧分析称,展望未来,安徽需不断深化与沪苏浙的协同创新,承接创新资源,共建科技创新共同体,不断释放安徽创新潜力,力求在长三角创新版图中实现更大的跨越,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贡献更多的“安徽力量”。(2025年4月25日 B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