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一张表”管理茶叶“产供销”
发布时间 : 2025- 04- 21   09 : 48 来源 : 中国税务报 字号 : [] [] [] 打印本页 正文下载

安徽省黄山市产茶历史悠久、茶叶资源丰富,是太平猴魁、黄山毛峰、祁门红茶的主产区,被誉为“中国名茶之都”。2024年,全市茶叶综合产值达283.5亿元。

产业的快速发展,对税费服务和税收监管的优化升级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是茶叶加工经营分散、点多面广,准确获取涉税数据较为困难。自2024年起,国家税务总局黄山市税务局推行表单管理,持续强化茶叶行业税收风险防控,提升税收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水平。

建立台账,两级联动跟踪管理

实施精细化管理,掌握产业底数是重要前提。黄山市税务局在提取全市茶叶企业相关信息的基础上,制作了《茶叶行业税收管理跟踪台账》。台账由3部分组成,分别为企业销售额、净入库税款、税负率等涉税数据,不开票收入申报占比、增值税进项税额抵扣、收购发票开具等核查数据,补充申报销售额、补缴税款、核查后当年度增值税税负等整改情况。通过将全市茶叶企业纳入“一张表”进行统一管理,构建起核查、整改、跟踪一体化管理流程,提升行业风险应对的规范性和精准性。

“我们共归集了219户精制茶加工企业的相关信息,并借助金税四期税收管理系统,实现对税负率等重点事项的动态监控,定期通报未开票收入、农产品收购发票等数据的当期变化及累计情况,将数据异常的企业及时推送至相关区县税务局,确保问题不遗漏。”黄山市税务局货物和劳务税科负责人方康介绍,市税务局负责第一轮系统筛查,找出税负率低于全市茶叶行业平均水平的企业,并在台账中进行标注;区县税务局据此开展第二轮实地核查,准确填写台账中“核查情况”相应栏次;市税务局最后汇总整理相关信息,持续跟踪整改进展,不断完善台账内容,形成监管闭环。

构建模型,及早研判涉税风险

根据政策规定,农产品收购发票仅限于向自产农产品的农业生产者开具。但通过梳理台账信息,黄山市税务局发现,农产品收购发票涉嫌虚开问题的频率最高,集中体现为农户身份造假、数量不实、价格虚高等。针对这一情况,该局依托收购发票上的农产品投售人(即向企业销售农产品的农业生产者)身份证号和收购农产品金额等信息,构建起茶叶企业进项销售比率异常、单一投售人投售金额过大、茶叶生产企业进项异常倒挂等7个监管模型指标,对茶叶交易单价、交易数量、投售人等进行针对性扫描,精准识别风险点,并将扫描结果同步更新到台账中,为后续涉税风险事项核查提供支撑。

例如,某茶叶销售企业线上销售额突然大幅增长,但不开票收入申报占比异常偏低,模型扫描结果便会显示异常。再如,某自然人茶叶投售金额过大,也会触发风险提示。这样一来,主管税务部门就能够及早介入,帮助企业排查问题,防范税收风险。此前,黄山市税务局在进行指标扫描时,发现某有机茶业有限公司投售人疑似非农业生产者,违反了现行的开具农产品收购发票相关规定。主管税务部门及时到企业进行核查,并实地走访相关投售人,了解到部分投售人实为有营业执照、有生产设备的茶叶初制加工厂,而非销售自产农产品的农业生产者。经过政策解读和风险提示,企业依法依规进行了整改,并完善了发票开具审核流程,企业内控管理得到进一步完善。

2024年11月,这7个监管模型指标被上级税务部门采用,可有效提升税务部门对农产品收购真实性的判别能力。

推广应用,源头增强合规意识

黄山市税务局在总结茶叶行业税收治理经验成效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其推广到臭鳜鱼等特色产业的税收监管中,引导企业合规健康发展。臭鳜鱼是徽菜的代表菜,臭鳜鱼产业也是黄山市仅次于茶产业的第二大农业特色产业。目前,黄山市有臭鳜鱼加工经营主体100余家,其中规上企业13家,占全省80%以上。黄山市税务局依托《臭鳜鱼行业税收管理跟踪台账》,辅导相关企业申报未开具发票金额、补缴税款。同时,针对表单中普遍存在的农产品收购环节的涉税风险,加强税收政策辅导,从源头增强企业的税务合规意识。

今年2月,黄山市税务局选派业务骨干前往市臭鳜鱼协会,围绕臭鳜鱼收购过程中发票开具不规范、收购价格不合理、虚假收购等涉税问题,结合实际案例为56家企业现场讲解相关政策,明确了农产品收购发票的开具范围、开具要求及申报注意事项,并对企业提出的疑问逐一解答。“这次培训针对性很强,帮助找出了潜在风险点,让我们都能放手生产、安心经营。”黄山市珍味坊食品有限公司财务总监张丹说。

服管并重、服管一体,把引导合规经营贯穿税费服务和管理全过程。黄山市税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运用好、分析好相关表单台账,找出深层次的涉税风险,强化源头防控,推动黄山特色产业健康稳步发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