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张辉 王永 记者 何雪峰)“春耕就在眼前,我得做好两件事,身体不能生病,机器不能生锈,3万多亩地正等着耕种呢。”在宿州市埇桥区解集镇伟博种植农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个人”、种粮大户李伟正在田头和技术人员一道调试机器。
“这台新购进的‘扛把子’能抵得上10个壮汉。像这样的大型机械,我的农机厂房里有133台套。”说起新农机,李伟满脸笑意。
走进6000多平米的农机厂房,只见每台机械都标注好生产厂家、购进日期、保养时间、现时状态、机械手等数据信息。
“我们农场耕种管收售一条龙服务。”李伟拿起一个前些日子刚购进的无人机介绍,这个操作全凭一部手机,一个机械手轻轻松松就可以管理500亩农田。
“这个无人机有障碍识别功能,遇上电线杆啥的可以自动避让。”李伟说着就喊来一位机械手试飞。无人机腾空而起,直冲云霄,在一片空旷的土地上,开始模拟喷药。这边机械手的手机上,实时显示地面距离、药液存量、运行状态等信息。
几台犹如庞然大物的施肥机正来回穿梭在绿油油的麦田里,给初春后返青小麦追肥。“肥料追得好,沉睡一个冬天的麦苗根才能扎得深、窜得高、长得壮,麦穗长,颗粒饱满。”李伟拨开土,捏起一撮肥料说,这台机器平均每亩可以帮助节约肥料10%至15%,亩产量能增加约100公斤至150公斤,对比传统施肥方式,不仅提高了产量,还优化了农田生态环境,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
旁边的机械手跟着补充道:“如今有了施肥机‘打辅助’,种地反而成了轻快活儿,过去人工撒肥一天最多干20亩,现在用上它,1小时就能追到50亩!”
“科技让我们的饭碗端得更稳了。目前,我们农场年产值在4000万元以上。”李伟感叹道,“农场成立10多年来,一直享受农产品免征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减免等多项政策,让我们腾出不少资金购买新型农业机械。国家的好政策给我们了,咱只管干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