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税务报】离休后,他家里成了税法咨询处
发布时间 : 2025- 02- 17   16 : 58 来源 : 中国税务报 字号 : [] [] [] 打印本页 正文下载

(张辉 韦志山 安瑞文)安徽省泗县多产花生,当地人都说花生“肚里有货出油多”。提起国家税务总局泗县税务局离休干部杨连步,有集镇上的商户风趣地说:“杨大爷啊,就像花生一样,肚里有货,能帮俺们生财!”离休后不久,杨连步的家里就成了商户免费的税法咨询处。

放下枪杆子,拨起算盘子

出生于1926年的杨连步,前半生穿过两套制服,一套是军装,另一套是税服。他13岁参加抗日儿童团,15岁加入泗县抗日自卫队,22岁加入解放军,24岁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先后经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甘岭战役等重大战斗。

1955年,29岁的杨连步带着5枚军功章和一身伤病从部队转业,回到了老家泗县。他放弃到县城工作的机会,主动要求到距离县城30多公里、条件艰苦的黄圩区税务所从事税收征管工作。从此他放下枪杆子,拨起算盘子,直到1983年离休。杨连步回忆:“那时候国家底子薄,税源少。全县的企业加起来也就百十户,主要是国营企业、集体企业以及一些零散税源,税源分布散、距离远。”当时组织收入任务压力大,收税时他经常会遇到“硬茬”。他就想,战场上都没有服过输,税收征管同样不能落后。

“平时我们早上4点起床,在食堂就着咸菜吃两个窝窝头就往集市上赶。到了集市来不及喝口水、歇歇脚,我就根据分配好的任务,背上黄布包,装着算盘票据,穿梭在集市上,一直忙到中午十一二点。”工作生活艰辛,但杨连步始终充满乐观精神。他经常对家人说,急难工作总要有人干,艰苦环境总得有人在。

几十年的基层税务工作生涯里,杨连步与同事披星戴月,奔走在乡镇的各个角落。粗略计算,那些年的奔波里程有2000多个马拉松的距离,杨连步拨坏了7个算盘,穿烂了60多双千层底布鞋。

“笨办法”原来是“好做法”

军人的作风,一丝不苟的态度,让杨连步每年都受到表彰。可是,他的心里却在盘算着另一件大事:不能光埋头收税,当时集市上已有不少商店关门闭户,民营企业也步履蹒跚,税源匮乏如同干涸的河流,无法滋养国家的经济肌体。

1981年,在杨连步的倡议下,税务所的同事纷纷着手学业务、学会计、学销售、学管理,让自己成为收税的行家里手,帮助纳税户分析市场、建账做账。

这一变化可让税务所“惹火上身”了,面积不大的税务所每天都涌进来几十个人。企业做账要设哪些科目?木材三合板热压机强度不够因为啥?对方收到货迟迟不打款咋弄?隔壁那家伙的猪肉总是要比我卖得便宜……别管是不是税务所的事,集镇上的企业商户只要有了难题,习惯用一句话来解决:“走,找杨连步去!”

杨连步条分缕析安排解决:是税务所的事就主动办,需要部门协调的事联合办,特殊事升级办,棘手事牵头办,争取不出镇就解决好群众的大事小情。四两拨千斤的工作方法,顿时让千头万绪的事分了类,归了堆儿。

这几年,各地税务部门纷纷学习“枫桥经验”,建设“枫桥式”税务所,其中矛盾化解在基层的经验,与杨连步当年的做法不谋而合。杨连步看到后高兴地说:“没想到那时候的‘笨办法’,其实就是在践行‘枫桥经验’呐。”

家里成了税法咨询处

一辈子听党指挥的杨连步,离休后开始了新探索。离休两年后的1985年,他在自己家门口挂上税法咨询处的招牌,给商户等纳税人义务讲解税法知识,与年轻税务干部分享税收工作经验。近年来,杨连步还当起了红色文化宣讲员,他结合自己在党的教育培养下,从一个贫苦农家娃成长为一名革命军人、税务干部的经历,以及亲历大大小小近200场战斗的故事,步履不停地奔波在乡村、学校、企业、社区一线宣传红色文化,勉励大家爱党爱国、自立自强。2024年,在“个体工商户服务月”活动中,98岁的杨连步仍然没闲着,不时有上家里来咨询请教的商铺业主,老人给他们讲解政策,收集意见。

而最让杨连步挂念的还是青年税务干部的培养。“税收事业的基业长青,始终靠的是政治强基、人才强基、业务强基、作风强基,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每次和青年干部座谈,他总要强调这件事。在杨连步的教诲下,泗县税务局形成了“促政治坚定、比业务精良、赛征管实绩”比、学、赶、帮、超的浓厚氛围,多名干部在全省练兵比武大赛中取得条线前十的优异成绩,多项征管指标位居全市前列。

杨连步就像一颗花生,沉淀着满满的果实,奉献着自己的一生。(2月17日 6版)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