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税务报】安徽科技服务业发展势头强劲
发布时间 : 2025- 01- 24   08 : 05 来源 : 中国税务报 字号 : [] [] [] 打印本页 正文下载

       税收大数据显示,2024年,安徽省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以下简称科技服务业)保持较快增长态势,行业规模不断扩大,科创动能和服务活力持续释放,支撑传统产业提质增效、推动高新产业加快发展的重要价值进一步显现。

行业实现高质量较快增长

近年来,安徽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推进科技自立自强,科技服务业发展势头强劲。

经营主体数量快速增长。2024年末,安徽科技服务业涉税经营主体户数达到14.8万家,较2023年末增长22.9%,其中企业户同比增长21.6%,占比达到89.2%。分行业看,全省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业、专业技术服务业以及研究和试验发展业涉税经营主体户数分别达到8.4万家、5.3万家和1.1万家,其中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业户数同比增长37.8%,成为带动科技服务业规模扩张的主导力量。

经营活跃度有所提升。2024年,安徽科技服务业月均开票户数达到4.3万户,较上年提升29.7%,全年累计开票户数达到9.5万户,占正常经营户数的比重达到64.2%,较上年提升2.2个百分点。其中,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业开票户数同比增长45.9%,经营活力进一步释放。

销售收入大幅增长。2024年,安徽省科技服务业销售额接近4200亿元,同比增长40.1%,其中面向省外销售额约2400亿元,同比增长41.8%,面向沪苏浙地区销售额约1000亿元,同比增长65.9%,反映安徽省科技服务业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尤其是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程度更加明显。其中,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业销售额同比增长70.3%,对全省科技服务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约八成,显示引领科技服务业发展的领军作用。

税收贡献显著提高。2024年,安徽省科技服务业入库各类税收约128亿元,同比增长45.6%,增幅高于同期开票销售额5.5个百分点,税收贡献迈上新台阶。其中,增值税同比增长47%,每万元开票额产出增值税约209.5元,产出率较上年提升4.9个百分点,税源质量进一步提升;企业所得税同比增长39.2%,行业经济效益同步显著改善。分行业看,研究和试验发展业增幅最高,入库税收同比增长95.4%;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业增量最大,各类税收增收合计超过20亿元。

为新质生产力注入科创动能

科技服务业上至基础研究、理论先导,中至新品研发、流程设计,下至工艺改进、技术推广,应充分发挥其作用,全面服务产业经济链条,有效撬动实体经济潜在价值。

增强基础研究“活水源”。依托中国科技大学等在皖一流科研资源,建立大学大院大所大企联动工作机制,为量子信息、聚变能源、深空探测等未来产业提供坚实基础研究支撑。2024年,安徽省新建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20家,省级企业研发中心300余家,自然科学研究和试验发展销售额增幅达到86.4%。

服务支柱产业“关键点”。充分发挥科技服务业在科创融合中的关键变量作用,积极服务京东方、蔚来等行业头部企业。2024年,与新兴产业密切相关的新材料技术推广服务业和节能技术推广服务业销售额同比增长均超过1倍,工业设计服务业销售额同比增长44.5%。全年全省电子信息、汽车和通用设备三大先进制造业销售额再创新高,合计接近1.4万亿元,同比增长34.9%。

构建创新平台“枢纽站”。截至2024年末,累计建成各类国家级研发平台200余家,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15家,国家级孵化器67家,国家级众创空间68家。各类创新平台聚焦优质资源,进一步优化了创新项目、人才、资金的配置布局。目前,安徽科创板上市企业和独角兽企业数量均居全国第6位,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居全国第7位,高新技术企业总数居全国第8位。

薄弱环节还需进一步关注

从行业规模来看,安徽省科技服务业规模仍然较小,行业税收占全省税收总额的比重为2.4%,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3个百分点。省会合肥作为安徽省的科技创新中心,在现代服务功能方面较沪苏浙地区核心城市仍有一定差距。从细分行业来看,安徽省专利运营量占全国的4.5%,居全国第6位,但省内知识产权服务明显偏弱,企业的知识产权服务主要购自北京、上海等地。从人才供给来看,安徽省高新技术企业科研人员人均收入较长三角地区平均低约1/4;当前科技服务业中“懂科技、懂产业、懂资本、懂市场、懂管理”的复合型科技人才尤为缺乏。从技术服务市场来看,2024年1月—10月,安徽省吸纳技术合同金额和输出技术合同金额同比均有所下降;科技中介服务销售额全年同比下降5.3%。

科技服务业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助推器”“加速器”“倍增器”作用日益显现,下一步应多方加力,再上台阶。一是强化政策扶持,提升行业竞争力。鼓励科技服务业企业扩大规模,支持龙头企业打造集成化服务能力,培育一批市场化程度高、服务能力强的品牌企业。二是构建区域合作平台,推动服务一体化。发挥安徽在长三角一体化中的区位优势,建立跨省协同创新平台,促进知识产权服务、本地技术成果转化和区域技术服务市场的协作与融合,提升服务效能。三是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复合型人才供给。依托本地高校与科研机构,实施复合型科技人才培养专项计划,引入更具竞争力的薪酬体系,吸引优秀人才扎根安徽。四是加大对研发机构与创新平台的投入,优化“科大硅谷”等项目建设,以科技体制改革为突破口,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科技转化模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