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日报】“为国聚财”的老英雄
发布时间 : 2025- 01- 14   17 : 02 来源 : 安徽日报 字号 : [] [] [] 打印本页 正文下载

【通讯员 张辉 韦志山 记者 何雪峰】杨连步的大半生,与两套服装打交道,一套军服,一套税服。

13岁参加儿童团,15岁投身抗日战争,参加“自卫队”,22岁加入解放军,24岁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先后经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甘岭战役等重大战斗。30岁那年,带着5枚军功章和一身伤病退伍回到了地方,脱下军服,穿上税服,放下了枪杆子,拨起了算盘子,这一拨就是28年,直到1983年离休。

1955年,从部队转业,杨连步放弃到县城工作的机会,主动要求到泗县基层乡镇税务所从事税收征管工作。那时候,国家底子薄,税源少,全县的企业加起来也就百十户,主要是国营企业和集体企业,以及一些集贸和零散税源,分布散,距离远。

尽管税收任务压力大,组织征收责任重,可上缴国库的税款马虎不得。“征税时经常会遇到‘硬茬’,我就想,战场上我都没有服过输,税收征管我同样不能落后。”杨连步说。

几十年的基层税务工作生涯里,杨连步与同事们披星戴月来回奔走在乡镇的各个角落。粗略算了一下那些年的奔波里程就有2400个马拉松那么远,拨坏了7个算盘,穿烂了60多双千层底布鞋。

“平时我们早上四点钟起床,在食堂就着咸菜吃2个窝窝头就往集市上赶。近点的集市六点钟左右赶到,远一点的要七八点钟。到了集市来不及喝口水、歇歇脚,就拿着分配好的任务,背上黄布包,装着算盘票据,开始街头巷尾的穿梭期间,一直忙到中午十一二点。”回忆起那段艰辛岁月,杨连步仍然充满了乐观的革命精神。他经常告诉家人,急、难的工作总要有人干,艰苦的环境总得有人在。

田边树,路上人,互相见证了几十年各自的春夏秋冬,容颜渐变。军人的作风,不苟的工作,杨连步每年都披红挂彩受到表彰。可是,他的心却在盘算着另一件大事:他深知小河无水大河干,大河有水小河满的道理。不能光埋头收税,集市上已有不少商店关门合户,民营企业也步履蹒跚,税源匮乏如同干涸的河流,无法滋养国家的经济肌体。

再也不能这样下去!先从税务所和自身改变,在杨连步的倡议下,达成决定:捡起书本学业务,学会计,学销售,学管理,让自己成为行家里手,帮助纳税户销售产品、分析市场、建账做账。

这一下可“惹火上身”了:面积不大的税务所每天都涌进来几十口子人。企业做账要设哪些科目;木材三合板热压机强度不够、涂胶机不均匀因为啥;对方收到货迟迟不打款咋弄;耿军那家伙的猪肉总是要比我卖的便宜……,别管是不是所里的事,集镇上的企业商户只要有了难题,习惯用一句话来解决:“走,找杨连步去!”

军人出身,有虎胆,脾气犟,杨连步哪能让这气势吓到,绝不退缩。所里的事主动办,部门协商的事联合办,特殊的事升级办,棘手的事牵头办、集成办,不出镇解决好群众的大事小情。四两拨千斤的工作方法,顿时让千头万绪的事分了类,归了堆,化繁为简,有的放矢。

回忆往昔,杨连步从床边的箱子里拿出几摞书对记者说,这些税法书籍是他当年开展工作的“法宝”。

“把法律法规吃透了,收税才能有理有据,让纳税人从心底里配合。”杨连步笑着说。

一辈子听党指挥的杨连步,离休后开始了新探索,奏出了悦耳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进行曲:在住所挂上“税法免费咨询处”,义务为基层税务人员讲税法知识,分享征税经验,还当起了红色文化宣讲员……

而就在最近的“个体工商户服务月”活动期,98岁的杨连步老人仍然没闲着,不时有上家里来咨询请教的商铺业主,老人给他们讲解政策,收集意见,成为践行税费服务“最先一公里”和落实政策“最后一公里”的生动典型。

安度晚年的杨连步老人,仍然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税收工作,读书看报占据了他大部分的时间。《中国税务报》更是他爱不释手的读物。老人家有句口头禅:“我是税务人,爱读税务报,凝聚税务魂,铸就中国心。”老人离开工作岗位虽有多年,但是随口拈来的一连串税务新词,令人由衷佩服,不单是把税务新词表达出来,就连释义都给解释的明明白白,让现场看望他的年轻税务干部心服口服。

杨连步记忆力惊人。泗县哪年的财政收入多少,税收收入多少,老人能不假思索地掰着手指头给你报出来。有个年轻税务干部“不信邪”,回去就翻阅泗县年鉴,查证某个年份的财政收入数据,结果严丝合缝,准确无误,这位年轻人心佩服得五体投地。

泗县多产花生,说起花生,当地人爱这样形容:“皮薄肉厚出油多。”提起杨连步,集镇上的商户常说:“杨大爷啊,就像花生一样,肚里有货,能帮俺们生财!”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