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税务报】运河绘盛景 淮北漕税兴——本报专访大运河研究专家张秉政
发布时间 : 2024- 08- 05   09 : 49 来源 : 中国税务报 字号 : [] [] [] 打印本页 正文下载

(本报记者 燕烁烁 通讯员 张诗瑶 张学亮)隋唐大运河通济渠一端连着当时的政治中心,一端连着当时的经济中心,推动了隋唐宋三代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稳定。大运河淮北段位于安徽省境内,在通济渠中居中枢地位,促进了沿线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柳孜、百善、蕲泽等运河城镇的兴盛。

近日,在中国税务出版社举办的“运河税韵——大运河税收文化主题阅读活动”上,本报记者采访到淮北师范大学大运河研究中心研究员、文艺评论家张秉政,请他谈谈大运河淮北段的历史与文化。

记者:淮北和大运河有着什么样的历史渊源?大运河对淮北发展有什么影响?

张秉政:淮北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隋唐大运河通济渠从河南进入安徽,首先流经的就是淮北。1400多年前,隋炀帝下令开挖贯通南北的隋唐大运河,为连接黄、淮水系,隋唐大运河穿淮北而过,这座中原小城一跃成为商品经济繁荣、漕运货运发达的商贾集聚之地。

1999年,在淮北柳孜运河遗址的第一次考古挖掘中,考古人员发现了石构建筑物遗址和大量瓷器等文物,还出土了唐代沉船,这在考古史上是少见的,足见大运河的开凿对当时淮北商贸、漕运和交通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记者:柳孜运河遗址是怎么发现的?这一发现对大运河研究有什么意义?

张秉政:柳孜运河遗址曾被评为199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它的发现有一个小故事。1999年春夏之交,淮北市决定将S303省道在其境内的部分路段拓宽,拓宽的路段恰好沿古运河南堤(也称隋堤)从淮北市柳孜镇穿过。当地村民为了修路而拆除房屋时发现,房基下码放着整齐的条石。随着条石被一层层地揭取,大家发现始终没有到底的迹象,似乎取之不尽。当地文物部门得知消息后马上赶到现场,通过勘察判断出这很有可能是一处重要的文物遗迹,于是上报安徽省文物局。此后经批准,考古队进驻柳孜,对发现的遗迹及周边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可以说正是这次公路施工,才唤醒了湮没在岁月中的柳孜遗址。

柳孜运河遗址经过1999年和2012年两次发掘,发现了唐宋时期的河道、河堤、石筑桥墩、道路等重要遗迹,出土了木质沉船及陶瓷器、骨角器、石锚、铜钱等重要文物7000余件。其中瓷器数量最多,基本囊括了几十座著名窑口的产品,瓷器年代跨越隋唐宋元,因此可以确认通济渠曾流经柳孜。

记者:通济渠在隋唐大运河中处于什么地位?柳孜运河遗址的发掘对研究隋唐宋三代的漕运史等有什么作用?

张秉政:通济渠起于河南荥泽,至江苏盱眙入淮河,在历史上,通济渠起到了“半天下之财赋,并山泽之百货,悉由此路而进”的枢纽作用。大运河淮北段就位于通济渠中段,在淮北境内全长约42公里。

柳孜运河遗址是通济渠在隋唐宋三代漕运情况的重要见证。首先,柳孜运河遗址解开了通济渠流经路线这一未解之谜。开挖于公元605年的隋唐大运河,以通济渠、永济渠为“人”字状两大撇捺延伸,结合此前的考古发现和史料记载,通济渠大致为西北—东南走向,自河南永城入安徽境,向东流经安徽宿州进入江苏泗洪出安徽境,柳孜运河遗址坐落在永城、泗洪之间,它明确了通济渠在安徽境内的确切走向和流经地。

其次,柳孜运河遗址中发掘出一批重要文物,有力地证明了隋唐宋三代通济渠的航运方式、运输货物等重要历史事实。此外,柳孜运河遗址对研究运河结构、河道变迁、水工技术、造船技术、商旅活动等都具有重要价值。尤其是1999年在遗址中发掘到3艘沉船,当时在运河内发现如此多沉船尚属首次,对中国的造船史研究起到了重要作用。

记者:淮北因运河而兴,当时大运河沿线城镇的经济发展情况如何?

张秉政:从现有史料和考古发掘看,大运河的开通,有力地促进了当时淮北一带的经济社会发展,繁荣景象从以下几个方面可见一斑:

一是人口多。据《宿州志》记载:“柳孜为巨镇,有庙宇九十九座,井百眼。”在运河沿岸出现了一批新兴的城镇——埇桥、临涣、百善等,当年柳孜镇的运河边商贩云集、摩肩接踵。

二是商贸兴。唐朝时,柳孜就单独设有驿所,商旅络绎不绝。柳孜运河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铜钱、铁器、石器、陶器、瓷器等,反映了运河带来的商贸兴盛。

三是税收高。宋朝时柳孜镇的税收规模大,官府在柳孜镇专设税官,征收盐税、酒税,这也反映了柳孜经济的繁荣。

四是漕运旺。唐初的隋唐大运河每年运输粮食仅20万石,到唐高宗在位时已变为每年200万石,淮北作为隋唐时期通济渠河段的重要一环,漕运日兴。

记者:宋朝时官府在柳孜专设税官,请简要介绍一下历史上大运河淮北段的税收情况?

张秉政:在20世纪80年代的一次文物普查中,柳孜当地发现了一块砖塔碑,系北宋天圣十年(1032年)所制。碑文共计204字,记载了宋代柳孜地区所建造砖塔的尺寸、用工情况、资助者和官员信息。碑文中有一句话,“泰宁军节度推官承奉郎试大理评事监柳子镇盐酒税:祖贻亮”。说明宋代征收盐税、酒税设有税监。从碑文内容看,盐酒税官排名在兵马监押兼巡检前;职务名称“节度推官”,反映盐酒税官系朝廷委任的京官;从地理位置看,在柳孜镇设有掌管军旅的武官,反映当时柳孜镇地位重要,是重点税源地。

记者:通济渠宿州段与淮北段一脉相承,能否介绍一下宿州段泗县运河出土的“漕粮征兑残碑”?

张秉政:2013年3月,在泗县汴河街道汴光社区运河段河道整治清淤工作中,施工人员在河底淤泥中发现了“漕粮征兑残碑”。残碑内容主要是清初的漕粮加耗具体数额、征兑制度、征兑方式以及规范漕粮征收的举措等。

碑文传达的主要历史信息有两点:一是明清漕税制度的承袭关系,清初的漕粮加耗、漕粮运输的过程和方式都很大程度上继承了明代的漕运制度,但在执行过程中更加规范化、具体化,这体现了我国古代漕运制度在不断发展完善。二是碑刻反映了清初安徽地区的漕税征收区域,区域覆盖庐州、凤阳、广德等州府。

记者:大运河对当下淮北的发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张秉政:一是丰富城市文化资源。2014年6月,柳孜运河遗址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淮北有了一张世界文化遗产“名片”。2019年12月,柳孜运河遗址国家文化公园项目被安徽省人民政府确定为安徽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唯一标志性工程。

二是促进文旅经济发展。依托运河遗址,濉溪老城石板街和隋唐运河古镇成为淮北及周边市民休闲旅游的标志性景点,有力推动了淮北文化旅游和相关产业融合发展。2023年,淮北市国内旅游人数达1820万人次,同比增长73%;国内旅游收入122亿元,同比增长89%。

三是美化了城市环境。位于大运河通济渠柳孜段河堤北侧的柳孜文化园,是国家批准实施的“世界文化遗产柳孜运河遗址”环境整治工程项目,如今已成为淮北市民休闲打卡的好去处。园内设有薰衣草花园、牡丹园、荷花园,每年4月—6月,百花争艳,美不胜收。(2024-07-29 08版)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