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本报记者 张思佳 燕烁烁 通讯员 臧文君)《2023年中国中小城市高质量发展指数研究成果》显示,安徽省长丰县位居2023年度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第79位。这是长丰县2016年首次跻身“百强”以来连续第7年上榜,从2012年脱贫摘帽到跻身“百强”,长丰只用了4年时间。
长丰县是安徽省会合肥的市辖县。合肥市委政研室的研究报告表明,长丰是不依托矿产等自然资源,克服了旱涝灾害频发、产业结构单一等发展劣势,自力更生从“贫困”迈入“百强”的县。2023年,长丰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46.43亿元,荣登安徽县域经济总量“榜眼”,以经济增速14.3%的绝对优势领跑全省,10项经济数据勇夺全省第一。近日记者来到长丰,探访县域经济向“新”而进之路。
发展坐标“更新”:不放过任何机会,以改革实现新突破
自合肥市区出发一路驱车向北,一辆辆“绿牌车”接连不断驶过,一幢幢高楼迅速向后退去……半个小时的车程,丝毫不觉城乡差别,就已抵达长丰县南部,也是当地人口中的“合肥北城”。
2007年,合肥启动北城新区的开发建设,长丰提出“一路向南干”口号,率先发展靠近合肥主城区的双凤经济开发区。2022年—2023年,双凤经开区连续入围全国省级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百强榜,成了长丰县域经济的“排头兵”。
“不放过任何机会,以改革实现新突破,这两点在长丰的各个发展阶段都有体现。”长丰县委副书记、县长李孝鸿如此总结长丰的发展经验。
发展经济,关键是选对产业。安徽汽车制造业实力雄厚,近年来抢占产业转型升级“风口期”,着力打造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长丰嗅到发展机遇,规划下塘镇作为汽车工业园,从引入汽车零部件厂商开始,围绕汽车配套产业链招商布局。
在下塘镇工业园,已于2023年全面投产的合肥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总占地面积8600亩,一排排厂房之上不时飞驰过一列列“云巴”——这是由比亚迪自主研发的搭载无人驾驶系统的有轨电车。因为厂区太大,工人们每天乘坐“云巴”往返于车间和宿舍楼之间。
同行的税务干部介绍,工业园充足的留白用地、完善的配套设施,成功吸引到合肥比亚迪等3个百亿级大项目“落地生根”。2023年,安徽将汽车产业确定为“首位产业”,同年长丰成立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出台《长丰县建设新能源汽车产业强县行动方案》。2023年底,长丰的汽车产值突破700亿元,产量突破50万辆,在全省的首位度达到56%。这座昔日的“烧饼小镇”正加速向“千亿制造强镇”转型迈进。
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作为安徽积极探索能源综合改革工作首个试点县,长丰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实现了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下降。“通过能源综合改革,县里各部门也好、企业也好,干部也好、群众也好,都树立了节能环保意识,这是改革的最大收获,不仅是落几个项目。”李孝鸿说。
一路向南干,天地更广阔。2019年,安徽全域融入长三角,长丰又有了发展新坐标。李孝鸿告诉记者,长丰现在对标的对象,都是沪苏浙先发的县区,力争到2035年,进入长三角县域高质量发展“第一方阵”。
服务理念“出新”:人人都是营商环境、事事关乎营商环境
像比亚迪这样技术含量高、辐射带动强的整车企业,牢牢占据着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链主”地位,像磁铁一样吸引大量配套企业汇聚长丰。数据显示,合肥比亚迪全部建成达产后,将带动上下游产业链总产值2000多亿元,100多家配套企业转型升级。
项目敢投,企业敢干,一个重要前提是政府敢支持。合肥比亚迪落户长丰的过程中,一个令人津津乐道的“奇迹”是——一期项目从谈判到签约,用时23天;从签约到开工,用时42天;从开工到整车下线,用时10个月。
“我们提出的口号是,人人都是营商环境、事事都有关营商环境。”李孝鸿介绍,为给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长丰常态化开展“周六解题”“红灯呈报”服务机制。对企业反映的一些问题涉及多个部门,为确保都有时间参加,由县里主要领导牵头,在周六召集相关人员共同会商。对于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和诉求,不能简单地说不行,而是提级调度处理。
2021年8月,合肥比亚迪开工前夕,项目区域因标高问题,急需土方填平。长丰县政府紧急调集多辆渣土车作业,一夜填平低洼地段,第二天项目如期开工。
长丰县税务局党委书记、局长梅爱华介绍,当地税务部门成立了大项目服务专班,由一把手“亲自抓”,业务科室、主管分局“齐问诊”,及时研究解决重点企业特殊事项和个性化需求。“2023年底,经过县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多方协调,成功争取到合肥财税部门支持,顺利为几家重点企业退还9亿多元的增值税留抵退税款。”他说。
服务“抓大不放小”,帮助更多企业“一路走到大”。安徽华信电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智能化新能源环卫专用车的企业,自2013年落户双凤经开区以来,公司已实现“三连跳”——2014年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2015年入围省级专精特新企业,2020年当选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谈及税收服务,该公司财务总监胡亚夕说:“每次新政策出台,就有中介机构让我花钱参加培训,我都跟他们说,税务局会提供免费辅导。”
李孝鸿表示,长丰现已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专精特新企业“抢占高地”的良好态势,全县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居全省县域第一。
企业攀高向强,产业聚链成势。税收数据显示,2023年,长丰新能源汽车产业贡献税收8.86亿元,占全县年入库税款的11.81%。
生产力“焕新”:从“0到1”,接着从“1到100”
朝着长丰老县城一路向北,在城际高速路两侧,一个个淡蓝色的塑料大棚鳞次栉比。“里面种的都是草莓。长丰是全国设施草莓第一大县,产业效益和品牌价值已实现‘双百亿’。”同行的税务干部介绍,在长丰草莓声名远扬的背后,有科技的加持。
车子驶下高速路,一座玻璃温室在众多塑料大棚中格外引人注目——这便是“数字草莓”诞生地。这座玻璃温室隶属中科合肥智慧农业谷有限责任公司,2020年6月该公司由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合肥市人民政府、长丰县人民政府共建,旨在通过系列创新成果的研发、落地和转化,着力培育智慧农业新业态。
走进温室,最吸引人目光的便是悬在半空中的一颗颗草莓。顶上,沿着轨道滑动的巡检机器人“紧盯”草莓生长情况;脚下,高精准的传感器自动“把脉”土壤湿度、温度和养分。“这种垂直立体种植模式,让我们不用弯腰就能施肥、剪茎、采摘,极大解放了人力。”公司运营专员王秋晨一边介绍,一边通过手机控制大棚内的温光水肥。她身旁的大屏幕上,全县草莓产业的种植面积、企业数量、销售市场等数据一目了然。
“从牛耕地,到拖拉机耕地,再到把北斗卫星、传感器、大数据模型等运用在农业上,如果没有新的生产工具,生产力水平就难以跃升。”谈起农业向“新”提“质”,合肥智慧农业谷总经理王儒敬认为关键在新农具。他向记者展示了由智慧农业谷设计、比亚迪代工的高通量土壤成分智能检测机器人。这台机器人每天能够完成1500个指标的检测通量,相较于传统的人工检测,工作效率“一个顶十个”。
王儒敬的另一个身份是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智能所总工程师,从科学家到企业家的跨界,让他对“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王儒敬说:“科技创新是‘0到1’的过程,产业创新则是‘1到100’的过程,一旦核心技术突破,推广和应用将非常快。”王儒敬特别提到,在“0到1”的过程中,政府给予了大力支持。在税收方面,公司主要享受到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支持科技创新的税费优惠政策。“相信随着更多的‘1到100’,今年公司营收会有更大的增长。”展望未来的发展,王儒敬信心满满地说。(2024-04-09 版次: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