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税务报】“会计”入诗 别有趣味
发布时间 : 2024- 12- 20   10 : 53 来源 : 中国税务报 字号 : [] [] [] 打印本页 正文下载

(作者:钱立海)“会计”是税务人员日常工作中经常提到的一个词,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会计”一词起源于何时,它最初的含义又是什么。

在我国,“会计”一词历史颇久,它起源于西周,据史籍记载,早在西周时就设有专门核算官方财赋收支的官职——司会,并对财物收支采取了“月计岁会”的方法。《周礼·天官·司会》中有“以逆群吏之治,而听其会计。”清代学者焦循在《孟子正义》中对“会计”一词作了解释:“零星算之为计,总合算之为会。”即日常生活中,一些零星的计算为“计”,综合、汇合成册为“会”。可见,自古以来,“会计”就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我国源远流长的诗歌文化中,也有很多诗歌提到了与“会计”相关的内容。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这是《诗经·氓》中的诗句。“布”有两种解释:一是布匹,“抱布贸丝”即拿布换丝,以物易物,这是原始的物物交换形式;二是货币,“布”作为古代的一种货币,可以用来进行贸易。整句诗讲的是男女通过物品交易来传递心意,由此也能大约了解到两三千年前的贸易活动。细细思考其中的内涵,一匹布究竟能换回多少丝才划算?其实涉及的正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会计成本核算问题。

唐代由于商贸繁荣,商人的生活成为文人笔下常用的题材。元稹在《相和歌辞·估客乐》中对商人营利以及会计算账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其中“估客无住著,有利身即行……求珠驾沧海,采玉上荆衡。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小儿贩盐卤,不入州县征。一身偃市利,突若截海鲸。钩距不敢下,下则牙齿横。生为估客乐,判尔乐一生。尔又生两子,钱刀何岁平?”表现了估客成为富商大贾的手段及历程,集中描写了当时商人的经商活动。张籍《贾客乐》中的“金多众中为上客,夜夜算缗眠独迟”,则刻画了商人每夜记账、算账很晚才休息的情形。

南宋诗人范成大在《夏日田园杂兴》中写道:“二麦俱秋斗百钱,田家唤作小丰年。”意思是说,今年大麦、小麦都丰收了,价格便宜,百钱便可买到一斗,农家称之为小丰收年。其中体现会计与交易的是“二麦俱秋斗百钱”,一斗麦子只要百钱,反过来,如果是荒年,粮价飞涨,只怕百钱连一升都买不到,哪里还能买到一斗呢?

这之外,宋代苏辙的《次韵孙推官朴见寄二首(其一)》“粗知会计犹堪仕,贪就功名有底忙”,诗句中直接点出“会计”一词,认为当时懂会计工作对于求得功名的影响,暗示了在古代社会,会计工作不仅关乎个人生活,也是国家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苏轼的《赵既见和复次韵答之》中“几回无酒欲沽君,却畏有司书簿帐”等诗句,其中的簿帐就是官吏的文书账簿,相当于现代会计术语中的“账簿”。还有一些诗句虽没有直接写明,却隐含了算账方法。如,李白《行路难(其一)》中的“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不过,在诸多内含“会计”的诗词作品中,颇具影响者当数辛弃疾。

辛弃疾一生对政治、军事、经济都有着深刻的见解,对会计核算亦颇有研究。他在《西江月·示儿曹以家事付之》中这样写道:“万事云烟忽过,百年蒲柳先衰,而今何事最相宜,宜醉宜游宜睡。早趁催科了纳,更量出入收支,乃翁依旧管些儿,管竹管山管水。”“量入为出”即来源于此。而“入-出=余财”(后人称为“三柱结算法”)。在这种“量入为出”的平衡支配下,词人将当时官厅会计所用的记账符号“出、入”和民间会计常用的记账符号“收、支”用到自己的词中,表明:家计核算非常重要,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正如老百姓所言,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到一世穷。同时,还向孩子们表明,自己虽然老了,仍能掌管家计,不白吃闲饭。整首词以俗为雅,别有一番新意。既显示出他自然恬淡、超然物外的达观思想和风度,也透视出作者拥有扎实的会计核算基本功。

生活无处不诗,稍加留心,就会发现“会计”的行踪。“会计”入诗,尤其是,那些以诗词明志、以“会计”抒情的作品,让我们看到中华文化多彩纷呈的一面。

(作者单位:国家税务总局安庆市税务局 12月16日 7版)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