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税务报】站在税收一线看世界
发布时间 : 2024- 12- 02   10 : 43 来源 : 中国税务报 字号 : [] [] [] 打印本页 正文下载

(本报记者 单晓宇) 每一种语言,都展现着各自的世界图景。在税务系统,活跃着一支特殊的队伍——税收研究翻译基地人才团队,他们试图用语言的力量,扩大我们对世界的视野,传递国际税收的风景。

前沿+税收,国际税收研究基础更加扎实

翻译基地这粒种子,萌芽于世界变得紧密相连的土壤中。

2017年7月,印度开始实施增值税改革,引起国际各方关注。国家税务总局税收科学研究所组织团队对印度税改的情况开展研究,组建翻译基地的想法由此产生。

“翻译是我们了解国际税收改革趋势、研究外国税收制度的一项基础性、必要性工作。”翻译基地创始人之一,总局科研所国际税收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孙红梅说,国际税收研究受客观实际条件限制,难以像国内税收研究可以采用实地调研、访谈等研究方法,因此在日常工作中更多依靠的是文献研究。在多年的国际税收研究中,总局科研所组织系统内优秀翻译人才开展了一系列国外税收改革翻译工作。如何让这些人才发挥更大的作用,一直是他们探索的课题。

2019年,经过试点,5支基础好、成果丰硕的翻译团队升级为首批税收研究翻译基地。此后,队伍不断扩大,翻译基地扩展到18个,拥有近1600名团队成员,以40岁以下青年干部为主,基地成员掌握的语言涵盖英语、法语、日语、韩语、俄语、斯洛伐克语以及尼泊尔语等13种。

“随着翻译基地逐渐成为系统内越来越响亮的科研品牌,翻译基地成员的身份已经成了我引以为豪的‘新名片’。”来自广东翻译基地的张英说,在翻译工作中,她经历了从“拿来者”到“供给者”的身份转变。加入翻译基地后,她结合税务专业知识,第一时间对最新的国外税收动态和研究报告进行编译,并针对日常工作中遇到的热点难点问题,主动搜集翻译第一手的各国税收资料,为领导和业务处室提供高质量的决策信息参考。如今,她参与编译外国税收文献累计50余万字,撰写报告30余篇,其中10余份报告得到税务总局领导的批示肯定。

“从5年来的实践看,翻译基地已经成为国际税收研究的重要力量。”孙红梅说,翻译基地提供了及时、准确的国外税收政策和征管的主要做法及学术观点等,他们编译的内容为税收征管工作和决策部门提供了重要参考,迄今已有多项建议被吸收采纳。

基地+团队,人才培养模式趋于成熟

翻译基地这粒种子,生长于税收一线工作的浇灌中。

科研所、办公室、国际税收管理处……打开翻译基地的成员名册就会发现,不同岗位的人在这里抛去了外在的标签,结伴而行成为“译友”。

“翻译基地的成员分布以市县两级为主。”孙红梅介绍,翻译基地的建设,打破了原本各地税务部门翻译团队“单兵作战”的局面,在上下联动、统筹集成的税收翻译工作实践中培养锻炼基层翻译人员。

“谈起翻译,他们的眼睛都在发光。”孙红梅说,总局科研所实行翻译任务“揭榜挂帅”申领制,每次任务一发布,基本是“秒没”。

“做梦都是英文、汉语的混合体。”安徽翻译基地徽译团队队长钱晶晶说,团队成员都是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翻译工作,在抢到“欧盟电子化发票”的课题后,面对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和大量技术性文件,大家常常工作到凌晨1、2点,最终搜集整理30多个国家的电子化发票手册,形成近20万字的翻译成果,为金税四期的相关工作提供参考,相关成果也获得了税务总局领导的批示。

 “随着越来越多的新人加入基地,我发现,这对基层一线的新人来说是很好的机会,尤其在职业生涯的前几年,他们能够拓宽眼界、提升能力,也能更加明确自己的职业规划,更容易被组织上发掘。”作为团队负责人,钱晶晶自己参与撰写报告80余篇,同时,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和管理方式,完善“揭榜挂帅、小组协作、成果晾晒、工作闭环”的团队管理流程,牵头举办科研沙龙、主题展示等系列活动,进一步凝聚起“队魂”。

与徽译团队一样,各翻译基地在招募选拔、培养翻译基地成员方面都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机制。越来越多的基地成员在“被看见”中激发向上向好的内驱力,他们聚集在一起,相互激励、收获正向的反馈,也交汇成更大的能量场。

热爱+成长,在更大的舞台上发挥所长

翻译基地这粒种子,收获在团队成员的奋斗中。

回忆起9月底刚刚参与的第五届“一带一路”税收征管合作论坛,来自深圳翻译基地的几位年轻人仍难掩兴奋。“这是深圳团队连续第4年派人参与论坛工作。”深圳翻译基地“语税人”团队的负责人沈思说,深圳翻译基地注重通过重大平台历练培养年轻人,他们中有人担当驻外税务联络人,派驻摩洛哥、新西兰等;有人担当特区对外引导员,为在深举办的中国—东盟高官磋商、上合组织青年交流营、金砖国家青年峰会等重要活动提供翻译服务。

各地翻译基地,一批批年轻人在自己热爱的舞台上开阔视野、历练本领、发挥所长。

在湖南,6名翻译基地骨干被聘为湖南大学税务专业硕士、湘潭大学英语翻译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

在安徽,8名翻译基地成员获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安徽省金牌职工等荣誉称号;

在四川,20名翻译基地成员入选总局业务标兵,7人入选“一带一路”税收征管能力促进联盟师资……

某种程度上,这群年轻人的事业脚步和他们对于翻译的态度不谋而合——走出去,和更大的世界打照面。

“通过国际比较,我们骄傲地看到,中国的税收征管水平已经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参与翻译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布的一系列税收征管发展趋势报告后,一名翻译基地成员这样说。显然,在更大的世界里,这群年轻人也对自己所从事的税收工作有了更深刻、更准确的认识。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近两年,来自湖南翻译基地的王婷婷多次参加“双支柱”方案相关的翻译和分析,她说,这些经历加深了自己对所从事的国际税收工作的认知,在国际税收竞争中,及时了解其他国家的改革动态,才能更好地维护我国税收权益,增强我国税制竞争力。(刊于《中国税务报》2024年11月20日第6版)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