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作者:刘文竹 陈笑 安瑞文)安徽省黄山市是徽文化的发源地,在黄山市大规模面世的徽州文书中,涉及税收的达70%以上。这些文书有何特色?背后有什么样的税收故事?这些问题,可以从国家税务总局黄山市税务局创办的文化内刊《徽州税韵》中找到答案。
2021年,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黄山市税务局依托徽州税文化博物馆,从全市系统内挑选20余名文化建设骨干,成立徽州税文化学术研究团队,创办《徽州税韵》文化内刊,由黄山市税务局干部、徽州税文化博物馆馆长潘力担任队长。团队专注于税收文物研究,每半年对研究成果进行一次汇编。
队长潘力说,团队努力打造精品内容,希望能让税务干部通过《徽州税韵》读懂税收的过去,以史为鉴,更好地把握现在、探索未来。
今年第5辑发表的《明万历徽州属县鱼鳞图考述》就是一篇非常有影响力的文章。鱼鳞图册是中国古代官府记录农田清丈、经理田土的一种土地账册,因所绘田亩挨次排列,状如鱼鳞,故而得名,是一类非常重要的税收文物。《明万历徽州属县鱼鳞图考述》在简要介绍鱼鳞图册发展脉络和绘制特点的基础上,对现存于徽州税文化博物馆的一份鱼鳞图进行了详细考证。该鱼鳞图现存63幅,因首页缺失,导致属地、年代不明。之前有人认为它出自明代万历年间,团队成员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研究,证实这份鱼鳞图实际出自清顺治六年休宁县三十都四图的鱼鳞草图。
文章考证详实、疏释明晰,为鱼鳞图册的研究提供了方法参考,还吸引了中国财税博物馆、安徽大学徽学中心的专家前来交流研讨。能和专家面对面交流,队员们获益匪浅,大家在税收文物研究领域也越来越专业。
不过,这种专业能力的提升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源于队员们几年来的不断学习积累。回忆起《徽州税韵》第一辑的制作,当时整个团队都很忐忑,此前一直做税收业务,没想到有一天要做税收文物的学术研究,完全不知道如何下手。队长潘力看到大家焦虑的状态,分享了自己的经验:“我和团队在办徽州税文化博物馆时,也是毫无经验,但我们没有放弃,前后花了6个多月就办成了。大家一起加油,相信这次我们也可以的,办法总比困难多。”
在《徽州税韵》第一辑的制作中,潘力带着队员们查资料、做调查,抽丝剥茧展现税收文物的真实面貌。潘力从一份清宣统二年(1910年)的印花税票入手,比对相关文献,证实清朝就开征了印花税,比学界普遍认为的民国二年(1913年)始征印花税的时间早了3年;队员洪雷将一张清顺治八年(1651年)徽州歙县的地契与《徽州名人家风家训》等史料结合起来,充分印证了当时徽州诚信纳税的理念……
随着一篇篇研究成果相继出炉,2021年11月,《徽州税韵》第一辑编印刊发,收录研究成果14篇。“起初是想给大家一个展示交流的平台,没想到第一辑刊发后大受好评。”潘力说。
《徽州税韵》的推出,不仅丰富了徽文化的内涵,也潜移默化地增强了税务干部对税收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荣誉感。正如队员方玮宸所说:“透过一张张泛黄的文书,就像穿越时空同历史对话,让我更加懂得税收事业对国家发展的重要作用。”
近两年,黄山市税务局不断加强《徽州税韵》研究成果转化,据此拍摄的《博物馆里话税收》《徽商故里话税收》视频,分别获得第一、第二届全国“税官讲税法”青少年普法视频征集活动一等奖、二等奖。未来,他们会继续办好《徽州税韵》,做好税收文化研究和成果转化,用文化陶冶情操、凝聚人心、推进工作。(11月11日0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