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旺)发票,在清朝和民国时期有很多称谓,其中“发奉”最为流行,意为“发出奉上”,带有谦恭和儒雅的意味。安徽省黄山市徽州税文化博物馆就展出了民国时期“老凤祥”开具的4张“发奉”,有张发票上半部分印制的“徽州 税务上顶大街 老凤祥金珠铺”引人关注。
徽州,古称新安、歙州等,官府驻地在今天的黄山市歙县古城内,自秦置县以来,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百年老店“老凤祥”将分店开到徽州府所在地的税务上顶大街,可见当时税务上顶大街确实繁华热闹。为什么这条街以“税务”为名?这背后有着一段历史渊源。
许承尧著《歙县志》记载:“税课司,宋置在城税务于大北街口之南,嘉熙庚子(1240年),州守郑崇奏罢之,所有经总置钱四千二百余贯,每年由州认缴,自是在城不设税务。元仍置在城务于故址,明改税课司,洪武九年(1376年)建正厅廨舍,弘治十四年(1501年)毁于火,知府彭泽重建,寻废。”
上述“大北街口之南”就是歙县古城中和街的东段与中山巷的交会处,也就是今天税务上顶大街所在处。南宋嘉熙庚子年间,徽州太守郑崇废除了设在此处的税课司,但之后元、明两代又在此重新设立税务机构。明朝弘治十四年(1501年)税课司毁于火灾,随后知府彭泽进行重建,不久税课司又被废止。
为什么被废止?据《明实录》记载,“吏部言:天下税课司局岁收课额米不及五百石者,凡三百六十有四,宜罢之,从府、州、县征其课为便。从之”。明朝后期,朝廷把每年完不成500石米课征任务的税课司局全部裁撤了,税务上顶街的税课司应在裁撤范围之内,税课司的工作由地方政府代办。据徽学专家张艳红介绍,1976年,歙县税务局在被废止的税务机构旧址上设立税务所,其办公楼保留至今。有研究人员认为,当地人对此经常会提到“税务”二字,久而久之,人们就习惯把这段街道称为“税务上顶”。
“税务上顶”中“税务”两字好理解,那么“上顶”又是什么含义?
笔者在用歙县方言与本地人沟通时惊奇地发现,当地人讲“石鼓响鼎”和“税务上顶”几乎是同一发音。歙县文化局编纂委员会编的《歙县民间艺术》中,记载了方腊踢响石鼓的故事,徽州人常在房屋木柱脚下部垫上一块雕刻如大鼓式的石墩,用于防潮和加强柱基承压力,放石鼓的地方就叫作“石鼓响鼎”。
笔者综合分析这些情况认为,地处大北街、中和街及中山巷交会地带的中和街最东段,原来可能是当地有名的“石鼓”雕刻、交易和存放的地方,而此处又是中和街由低向高上坡至地势最高处,且“顶”比“鼎”易辨认和方便书写,也就有了“石鼓上顶”的以讹传讹。宋代以来,此地又设有税务机构,而“石鼓”和“税务”方言发音相似,也就有了“税务上顶”的叫法。这一分析和结论,也得到当地许多年长者和专家的认可。
“徽州税文化博物馆展示的这张珍贵的发票文物,不仅记录了极具特色的街道名称,还记录了当地人支持税务工作,坚持诚信纳税的优良传统。”黄山市图书馆馆长、历史文献专家、研究馆员倪清华说。(2024-10-14 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