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权 王治洲 王婷婷)今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提出加大“十四五”期间对中医药发展的支持和促进力度,中医药产业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安徽中药材资源丰富,亳州市有“中华药都”之称,发展中药产业具有丰富的资源优势。
安徽中药产业发展迅速
中药产业韧性较好。税务登记户数显示,2019年—2022年,安徽省中药企业登记注册户数分别为5745户、6624户、7454户、8444户,年均增长13.7%。2023年1月—9月,新登记户数为1535户,同比增长43.9%,继续保持较快增长速度。增值税发票销售金额显示,2019年—2022年,安徽省中药企业销售收入分别为398亿元、534亿元、634亿元、749亿元,年平均增长23.5%。
皖西北初具集聚效应。截至2023年9月底,安徽中药企业税务登记户数排名前三的地市分别为亳州6624户、六安1132户、阜阳660户,这3个地级市分布在皖西北片区,分别占安徽省中药企业户数的63.3%、10.8%、6.3%。
有效助力药农增收。中药产业联结起土地、药材、农业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在乡村振兴中具有明显优势。截至2023年9月底,安徽省在乡(镇)村经营的中药企业4235户,占全部中药企业的40.5%,其中七成以上为种植业。2019年—2022年,安徽省中药企业开具的农产品收购发票销售金额分别为315亿元、340亿元、394亿元、463亿元,年均增长13.7%。通过加快发展中药材种植,实现药农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发展中存在多个瓶颈
体量小、龙头少。2019年—2022年,安徽中药企业户均发票销售金额分别为692万元、807万元、851万元、886万元,年均增长仅为8.6%,体量仍然偏小。2022年营业收入10亿元以上的企业仅4户,纳税额超过5000万元的企业共9户,最高为安徽雷允上药业有限公司纳税额7667万元。上市公司仅1户,为安徽华人健康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中药仓储业发展滞后,截至目前,安徽省现代化中药仓储企业仅有6家,数量较少。
药品研发投入不足。截至2023年9月底,安徽省中成药加工企业共199家,其中有研发投入的企业占33.7%,高新技术企业占17.1%。2022年安徽省中成药加工行业研发费用3.35亿元,研发投入强度3.96%,其中研发投入最多的天长亿帆制药有限公司研发费用4200万元。《2023中国中药研发实力排行榜TOP50》中安徽无药企入选,排名第一的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2022年研发费用6.06亿元,高于安徽省整个中成药加工行业的研发费用。
中成药生产销售收入占比较低。从增值税发票反映的国内销售收入来看,2022年安徽省中药企业销售金额为749亿元,其中中药饮片加工、中药批发企业销售金额分别占比47.6%和35.4%,中成药生产企业销售金额占比仅12.3%。安徽中药产业仍以药材初级加工和集散贸易为主,深加工的中成药生产企业销售收入占比低,且增速远低于产业平均水平。
推动安徽中药产业振兴发展的建议
加强研发“智”造。从增值税发票购销情况看,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系列中药“智”造产品更能带动中药行业发展。在中成药制造领域,应鼓励加大科研力量投入,加大与中国医学科学院、其他省份知名药企等的联合研发力度,在已有心脑血管系统、消化系统、清热解毒抗流感和补益类等中药领域的基础上,积极申报国家“九五”计划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建设,实现由中药材初始加工向产品附加值开发转型。
打造全产业链体系。在加大中药材种植、中药饮片加工、中成药制造三大类产业发展创新的同时,应加快推进中药仓储、中药物流、中药科研和中药文化传播等全产业链体系建设。占据国内市场半壁江山的亳州“药食同源”系列花草茶,今年1月—11月实现寄递业务量3.02亿件,同比增长51%。针对医药研发、药食同源等中药延伸性产品服务领域,应延链补链强链,如开发“中药康养、中药游学、中药餐厅”等高文化价值的中药项目,推动中医药文化融入大众生活。
推动中药企业“走出去”。积极参与国际互认的权威机构认证,提高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认可度。支持企业参加国际展会,开展中医药产品境外注册及应用,应用跨境电商开拓国际市场。
税务分企分类帮扶。税务部门应进一步细分中药市场,针对中药企业三大类型,分企分类施策,如针对中草药种植企业重点加强税费优惠政策的宣传辅导。对中药饮片加工企业应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发挥“纳税信用绿卡”“税融通”等联合激励作用,确保中药饮片公司有充足流动资金改进生产工艺、扩大生产规模。针对具备一定规模的中成药生产企业,侧重提供常态化“税收体检”,利用税收大数据重点监测企业在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增值税留抵退税、出口退税等方面潜在的税收风险,促进企业健康发展。(2023-12-27 版次: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