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税务报】安徽:锻长补短 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发布时间 : 2023- 08- 24   09 : 38 来源 : 中国税务报 字号 : [] [] [] 打印本页 正文下载

(张健 刘峰 王郁琛)2018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宣布,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其范围包括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全域。5年来,安徽省高质量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显著进展。2022年,安徽生产总值占长三角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6%,较2018年提高1.8个百分点;2018年—2022年,安徽税收收入年均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与沪苏浙的贸易量年均增长15.7%,高技术产业对沪苏浙的销售额年均增长29.6%。

税收收入稳中有升,发展基础不断夯实

税收经济规模稳定扩大,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22年,安徽税务部门组织税收收入较2018年增长5.3%,年均增长1.3%,高于全国0.1个百分点。同期,安徽生产总值从3.4万亿元增长到4.5万亿元,年均增长7.3%,高于全国0.2个百分点,经济总量跻身全国前10。今年上半年,全省税务部门组织税收收入同比增长20.1%,较长三角地区平均水平高5.6个百分点;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9%,居全国第八位,较第一季度前移10位。

税收收入结构优化,实体经济税收较快增长。2022年,安徽第二产业实现税收收入较2018年增长13.1%,占长三角地区第二产业税收的比重为11.9%,较2018年提升1.2个百分点;制造业税收增长8.3%,占长三角地区制造业税收的比重提升0.8个百分点。在制造业需求的支撑下,安徽的信息技术、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税收较2018年分别增长110.8%、56.9%。今年上半年,实体经济税收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态势。其中,专用设备、计算机、通用设备、家电业、汽车5个行业对制造业税收增收贡献率合计为52.9%,新兴产业培育效果显现。

涉税经营主体较快增加,发展基础不断夯实。2022年,安徽新办涉税企业经营主体中,投资方有沪苏浙法人或自然人参与的户数较2018年增长25%。截至2022年底,全省企业纳税人户数和雇佣人数分别较2019年增长43.8%和56.7%。随着大众新能源车、长鑫新桥存储等重大项目渐次落地,将为安徽带来更多优质税源。

区域循环日益紧密,全域融合趋势明显

长三角是推动安徽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市场。安徽与沪苏浙的购销金额5年平均增长15.7%,与沪苏浙的购销金额占省外购销金额的比重稳定在40%左右,江苏、浙江、上海居安徽省外贸易对象的前三位。

面向沪苏浙的销售较快增长。安徽对沪苏浙的销售额5年平均增长16.2%。从区域看,江苏是安徽在长三角乃至全国的最大销售市场,浙江是安徽在长三角地区增长最快的销售市场。从行业看,安徽在保持长三角“农业粮仓、工业库房”地位的同时,新兴产业销售实现较快增长。2018年—2022年,安徽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对沪苏浙的销售额年均增长17.5%,较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制造业对沪苏浙的销售额分别高3个百分点和6.5个百分点。

来自沪苏浙的采购稳定增长。安徽来自沪苏浙的采购额5年平均增长15.3%。从区域看,江苏是安徽在长三角采购份额最高的地区,同时也是增长最快的地区。从行业看,电气器材、汽车、化学、有色金属、通用设备5个行业采购额合计约占制造业采购额的一半。其中,汽车制造业采购额增幅最高,2018年—2022年年均增长25.4%,有力支撑了安徽汽车产业扩容提质。

全域融入长三角格局逐渐打开。5年来,安徽16个地市与沪苏浙的购销金额均有所提高。2022年,合肥与沪苏浙的购销金额占全省购销金额的比重为28.6%;芜湖、滁州、马鞍山等市与沪苏浙的购销金额占该市购销金额的比重均超过20%;池州与沪苏浙的购销金额5年平均增长26.5%,是全省增幅最高的城市;2022年,皖北六市对沪苏浙的购销金额同比增长8.2%,较全省平均增幅高0.5个百分点。

高技术产业合作不断加强,新兴动能加速聚集

高技术产业销售额大幅攀升。2022年,安徽高技术产业对沪苏浙的销售额约为2018年的3倍,年均增长29.6%,较全省各行业对沪苏浙的销售额平均增幅高13.4个百分点,反映出安徽在长三角地区的价值链分工地位有所提升。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主要集中在医药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业。

沪苏浙高技术输入助力安徽发展。2022年,安徽高技术产业来自沪苏浙的购入额年均增长27.9%,较全省各行业来自沪苏浙的购入额平均增幅高12.6个百分点,反映出安徽吸收沪苏浙先进技术转移的速度不断加快。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来自沪苏浙的购入额年均增长46.8%,是增长最快的高技术产业。

中心城市创新高地引领作用日趋显现。《规划纲要》将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滁州、池州、宣城划为中心区。2018年—2022年,合肥、芜湖、滁州三市高技术产业与沪苏浙的累计购销金额占全省的6成左右。合肥的高科技企业科大讯飞、长鑫存储分别与上海浦江国家实验室、张江国家实验室开展科研合作,形成“研发在沪苏浙、成果转化在合肥”模式,带动合肥的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产业集群入选首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经济规模、质量仍有较大差距,借力沪苏浙仍需主动作为。安徽在产业实力和技术水平上距沪苏浙仍有较大差距。2022年,安徽高技术制造业来自沪苏浙的购入额较销售额高出的“剪刀差”约是2018年的5倍。产业差距也反映在税收产出上,2022年安徽税收密度约为317万元/平方公里,人均税收约0.72万元,仅为长三角地区平均水平的4成。建议依托沪苏浙资金、技术和人才优势,聚焦重大平台、重点项目,持续深化产业协作,不断注入发展后劲。

重点行业区域竞争日趋激烈,可持续发展仍需积极扶持。在芯片、新能源车、新型显示等产业领域,安徽相较于长三角其他地区以及北京、广东等地仍有差距,面临一定竞争压力。建议深入实施制造强省战略,抓住产业链供应链重构契机,吸引国内外先进产品、技术和人才向安徽集聚;加大金融、土地、科技等要素扶持力度,强化政策合力,加快建设新兴制造业集群。

高端人才吸引力有所不足,人才兴皖仍需多方加力。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安徽流向省外的人口为1152万人,占常住人口18.9%,其中主要流向沪苏浙。调研发现,在高技术产业领域,安徽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占优势,省内高校毕业生更倾向于选择去沪苏浙就业。2022年,安徽个人所得税收入占长三角地区的个人所得税收入比重为5%,较2018年下降0.1个百分点,其中适用45%最高边际税率的个税收入占安徽个税总收入的比重为6.6%,较江苏和浙江低2.8个和5.5个百分点,反映出安徽高收入人群相对较少。建议强化“产城融合”,优化教育和医疗资源,改善人才成长生活环境;用好政府奖励基金,研究高端人才个人所得税补贴政策,增强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2023-08-23 06版)

(张健系国家税务总局安徽省税务局党委书记、局长,刘峰系安徽省税务局党委委员、总经济师,王郁琛系安徽省税务局税收经济分析处四级调研员)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