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安徽省安庆市举办第二届长三角国际汽车产业及供应链博览会,汽车产业是安徽十大新兴产业中的首位产业。近年来,安徽以新能源车产业为突破口,借势长三角一体化,推动建设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税收数据显示,安徽新能源车产业高速发展,同时,发展进程中面临的若干问题需关注。
发展势头迅猛
2021年5月,长三角新能源车产业链联盟成立,沪苏浙皖73家新能源车产业链企业共同响应,通过产业链联盟的方式优势互补。涉税经营主体数据显示,江苏和浙江分别居安徽新能源车产业省外投资来源地的第1位和第3位,来自沪苏浙的投资占安徽新能源车产业省外投资的三成左右。目前,安徽集聚江淮、奇瑞、蔚来、比亚迪等7家知名整车制造企业,拥有规模以上零部件生产企业超过1200家,建立了覆盖整车、动力电池、电机、电控、发动机、车身、底盘、内外饰的全产业链体系。今年4月,德国大众公司宣布在合肥设立首家新能源车海外研发和创新中心。
在一体化战略的助力下,2019年~2022年,安徽新能源整车制造业销售额年均增长55.9%;今年1月~10月,在前期较高增速的基础上,同比增长34.1%,显示持续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态势;截至10月底,销售额已超过去年全年规模;新能源整车产量占全国的比重接近10%,较2021年提升约3个百分点,稳居全国第一方阵。海外市场也逐渐打开,今年1月~10月,出口额同比增长26.8%,出口覆盖欧盟、共建“一带一路”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国家和地区。
电池、电机、电控三大系统是新能源车的重要部件,合计成本约占新能源整车制造成本的七成左右。在沪苏浙供应链的加持下,2019年~2022年,安徽电池、电机、电控相关产业年均分别增长60.8%、11%、14.2%;今年1月~10月,3个产业继续呈现正增长态势,同比分别增长44.6%、6.8%和3.6%。安徽制造的锂电池,在保障省内新能源车企业生产的同时,还供应沪苏浙地区的上汽五菱、吉利商用车等国内一线车企。借助全球新能源车需求快速增长的东风,安徽锂电池今年前3个季度出口额同比增长1.2倍,其中近六成销往共建“一带一路”。
机动车发票数据显示,近年来新能源车快速遍及长三角。2019年~2022年,安徽消费者购置新能源车数量年均增长37.6%,新能源车销量占全部汽车销量的比重由6.8%逐年提升至24.8%;同期,沪苏浙地区年均增速达到59.9%,新能源车销量占全部汽车销量的比重由3.9%提升至18.9%。今年1月~10月,安徽市场新能源车销量同比增长16.6%,占全部汽车销量的比重进一步提升至27.3%;同期,沪苏浙地区新能源车销量同比增长19.5%,占全部汽车销量的比重提升至22.5%。目前,长三角地区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新能源车消费市场之一,销量和金额均占全国份额的1/3左右。
热潮下的冷观察
数据显示,安徽新能源车产业目前仍处于扩张期,销量快速增长、利润不升反降的现象较普遍。2022年,安徽新能源车产业尚未实现整体盈利,其中骨干企业的盈利面不足30%。调研显示,目前新能源车的总拥有成本较同级燃油车高出20%,2023年起新能源车购车补贴取消后,车均减少补贴1万元左右,价格竞争力进一步削弱;同时,海外品牌同级新能源车单车毛利率较国产品牌高10个百分点左右,新能源车企业面临内外双重竞争压力。
车载智能领域存在短板。智能化是新能源车明确的发展方向,行业专家预测未来智能化部件将占新能源车价值的40%以上,但安徽车载智能相关产业发展偏慢。目前,安徽新能源车产业所采购的智能设备、研发设备50%以上来自省外,采购的软件及信息技术服务80%来自省外。2022年,合肥新能源车企业共采购6.1亿颗车规级芯片,几乎全部来自省外和海外,反映车载智能产品省外依存度过高,省内产业链条存在缺失。
行稳方能致远
推动安徽新能源车产业高质量发展,须改善新能源车企业盈利能力。进一步加强与沪苏浙地区上游企业合作,稳定关键原材料和元部件的供给和价格。完善制造工艺,对标集成电路企业和智能手机企业,加快制造环节工业互联网建设,降低单车生产成本。学习国际国内先进厂商经验,进行特性化设计,避免同质竞争,提高溢价能力。开拓国际市场,通过出口打开市场空间。
同时,大力推动车载智能领域产业发展。发挥长三角科创高地优势,借力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协调资源、统筹推动沪苏浙皖车载设备的研发和生产。加强整车、零部件和芯片企业之间的供需对接,促进国产替代芯片的应用。挖掘安徽科教潜力,强化产学研结合,组织节点攻关,有序突破研发设备和智能设备的设计、制造等关键领域。强化人才智力引擎,坚持外引、内育并重,着力培育大批新能源车及智能化领域创新型、应用型、专业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