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陵市税务局局长 赵勇)安徽省铜陵市地处八百里皖江中埠,因铜得名、以铜而兴,素有“中国古铜都、当代铜基地”之称。铜陵以制造强市为发展战略,逐步形成以铜、化工为主导,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齐头并进的产业发展格局,工业化率超过60%。从市场主体构成看,铜陵产业集聚程度高,头部企业较少,中小微企业数量占比超过98%。近年来,铜、铁、硫酸等大宗商品采购价格持续上涨,企业经营成本高企,现金流已成为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留抵退税政策的实施,将直接惠及所有以铜、铁等大宗商品为原材料的头部企业和大量的中小微企业,为促进铜陵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带来直接利好。
增值税留抵退税新政实施以来,国家税务总局铜陵市税务局在优化纳税服务、实现高效退税的同时,筑牢基础、预警、审核、监管“四道防线”,做到两手抓、两手硬,坚决防范骗取留抵退税违法行为,确保惠企利民政策又准又稳落地铜陵,审核通过率、退库率一直位居安徽省前列。
步步为营,筑牢四道防线控风险
建一本台账,筑牢基础防线。从预约退税入手抓风险防控,依据纳税人退税预约情况,建立留抵退税工作台账,登记预约分析、信息受理、要素审核、税款退库、问题反馈等事项,对全系统应留抵退税、已留抵退税等信息,按日分析核实。动态更新新增享受政策企业名单,实时向税源管理部门和督察内审部门推送,打好审核提前量,有效降低留抵退税执法风险。
建一组指标,筑牢预警防线。依托省局“留抵退税人工辅助审核台账”预审功能,拓展疑点指标数据源,编写脚本程序,通过“金三”系统、电子底账系统提取财务报表、发票数据等信息,分级分类筛选数据疑点指标。梳理小微商贸企业、交通运输业、成品油经销企业等数据特征,结合系统现有预警指标和前期经验探索,针对规模层级、经营状况和退税金额等匹配情况,定制五大类23个风险点,梳理编制风险指标,定期开展疑点扫描比对分析,变被动“堵漏洞”为主动“防风险”。
建一支团队,筑牢审核防线。抽调业务骨干组建市、县(区)审核团队,制定《留抵退税人工复评审核要点》《留抵退税审核操作指引》,统一审核口径、规范退税流程。建立“预审先行+终审把关”两级会审制度,县区审核团队预审,针对审核发现的明确疑点,第一时间发起暂停流程,阻断风险传导;对于无法判断处理的疑点,提级由市级审核小组终审,确保退税企业零风险、退税流程零延误。
建一套机制,筑牢监管防线。建立骗取留抵退税防范机制,在留抵退税启动环节同步加强风险监控,对常见的骗取留抵退税手段,开展风险识别分析,划分高、中、低三类风险等级,采取差异化应对措施。对中、低等级风险,加强跟踪监控,开展风险应对;对高等级风险,推送稽查部门调查核实,实行税警联合作战,对查实的骗取留抵退税行为,坚持“露头就打”“打早打小”,保持高压震慑态势。建立《严格监督执纪问责确保留抵退税政策落地见效管理办法》,加强监督检查,开展“一案双查”,强化执纪问责,切实防范执法和廉政风险。
破难深推,确保留抵退税落实落细
实化服务措施,破解“应享未享”难题。加强静态服务管理,建立留抵退税预审核机制,以税收大数据为依托,先行开展案头审核;将筛选符合条件的企业,列入留抵退税“白名单”,确保应享受政策纳税人一户不少。加强动态服务管理,密切关注纳税人信用等级变化情况,对信用等级重新评定上调,符合留抵退税条件的纳税人,实时纳入“白名单”,并提醒纳税人申请享受,确保纳税人应享尽享。
优化识别指标,破解“预警不足”难题。目前,税收核心征管系统已经内置了部分留抵退税风险识别指标。但实践发现,仍然存在涉税风险无法预警现象,如财务报表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非货币性资产信息与期末留抵税额不匹配,电子底账发票信息显示商品购进数量与销售数量异常等,需进一步优化风险识别指标,增强系统预警能力。
强化分类监管,破解“违规享受”难题。一是对库存信息与期末留抵税额不匹配的商贸企业,重点防范隐瞒收入风险。二是对上游企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密切关注受票企业取得发票金额占比是否异常,重点防范虚假抵扣风险。三是对留抵税额变化较小且长期“零申报”的企业,密切关注其经营动态,重点防范快速注销骗取留抵退税风险。
细化效应分析,破解“财力顾虑”难题。从长期看,留抵退税政策可为企业发展增后劲,为地方经济发展拓空间;从短期看,地方财政会有一定的压力,但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和留抵退税政策的分类分级分步实施,将有效降低地方财政资金压力。一方面,提请政府协调人大调整收入预算目标,确保收入预期与经济发展、留抵退税政策相适应;另一方面,对财力负担大的县区,加大转移支付的倾斜力度,打通留抵退税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密切关注留抵退税资金使用情况,算清政策红利账,提高纳税人获得感、满意度,为地方党委政府提供决策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