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3月15日 版次:07
2月25日,安徽省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党总支书记何家枝从习近平总书记手中捧回“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奖章、证书、奖牌,乡村振兴和产业发展再次成为全村最热门的议题。近日,本报记者走进大湾村,近距离探访这里立足资源优势走出贫困、振兴乡村的发展之路。
产业兴旺,乡村振兴有底气
2020年底,大湾村各类市场主体达38家,涵盖农林、旅游、餐饮、住宿、加工等行业;
2020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43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450元;
2020年过境游客超过35万人次,全村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全部就业……
这是大湾村坚持市场主导、大力发展产业的最新“报表”。
“我们注意到,这几年来自大湾村的纳税人缴费人数量从无到有,增长很快。”金寨县税务局古碑税务所所长张传存说,仅从税收服务的角度,他就能感受到大湾产业发展的蓬勃生机。
位于安徽省西部的大湾村,隐匿在大别山北麓的崇山峻岭之中。初春时节,极目群山,大片大片的野生玉兰铺满岭岭壑壑。行进在蜿蜒的红岭公路上,时而看到惊艳别致的民宿,时而路过古朴典雅的茶社,时而又有登高望远的观景台,运气好的话,依稀可见远山尚未消融的白雪。在这个昔日难得见到山外人的山沟里,大小景点星罗棋布,人车密集,生机勃勃。
“有了这些产业的打底,我们对乡村振兴更有信心、更有底气了。”何家枝告诉记者。
转变观念,不找村长找市场
大湾村青山绿水,奇峰林立,鸟鸣山幽,宛如一幅巨大的山水画。然而,这里曾经是安徽省重点贫困村,2014年全村贫困发生率达29.12%。“土地少,无产业。开春就等救济粮,老百姓不去闯市场,吃不上饭就来找村长。”何家枝对早年间的贫穷记忆犹新。
改变,发生在2014年。这一年,大湾村和全国12.8万个贫困村一道进入了脱贫攻坚时代,大湾村迎来了发展的曙光。2016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大湾村视察,嘱托“要把老区的经济发展搞上去,让老区的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脱贫攻坚离不开政策扶持,但大湾的振兴腾飞最终还要走市场的道路,依靠发展产业,在市场的广阔天地里寻找机会。”何家枝和村“两委”决心在这里筑产业发展之基,开市场风气之先。
大湾村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独特的气候和湿度又是茶叶生长的绝佳条件。大湾村确定了“山上种茶、家里迎客”的茶旅发展思路,规划产业发展五年规划。“政府投入完善了基础设施,但发展产业必须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必须走市场化道路,引入社会资本,激发发展活力。”何家枝认为,只有社会资本的大量引入才能真正激发贫困村的经济活力和内生动力。
引入“活水”,大项目带动大发展
大湾村从旅游产业入手,将境内多处景点组合申报4A景区,以崭新的面貌寻觅“意中人”。这里的资源优势和发展潜力得到了社会资本的青睐。经过考察论证,无锡鸿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决定在大湾投资,一期项目就投资新建了26栋精品民宿,之后又重金打造了“十里漂流”等多个重大项目,投资额超过1亿元。
茶产业是大湾村因地制宜发展的重要特色产业。村里对1000亩老茶园进行改造提升,新建标准化茶叶基地1000亩,采取“龙头企业+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引进的市级龙头企业安徽蝠牌生态茶业股份有限公司在这里建起了标准茶园、炒制车间。该公司财务负责人袁扬告诉记者,他们将茶叶采摘时间从春季延长到夏秋,农户大半年都有茶可摘、有茶可卖。如今,大湾村茶叶已成为响当当的品牌,去年新研制的“大湾红”红茶在电商平台更是“一叶难求”。今年,该公司将加大投资力度,围绕茶叶深加工、茶文化体验等主题项目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在大湾投资有前途。”袁扬信心满满地说。
投资者钟情于大湾村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更中意这里优越的营商环境。在大湾,各种政务服务都围绕着产业发展,从项目立项、规划、建设到运营,县、乡、村都全程服务。“申报在家办,发票送上门,政策帮享受,我们基本不用操心税务上的事。”大湾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经理刘辉洪对税务服务点赞。
面貌一新,大湾村“活”了起来
大湾媳妇王新云创业的故事,是当地人勇闯市场的真实写照。王新云的娘家在贵州山区,穷怕了的姑娘本想着找个婆家过上好日子,没想到刚逃离了大山又走进了大湾。她和公婆、孩子挤在两间破旧的房子里,老人患病,孩子上学,家里的生活来源全靠丈夫一人在外打工,成了村里有名的贫困户。
2016年,要强的王新云毅然决定借钱盖房,在大湾村五斗潭附近办农家乐。2017年10月,“新云农家小院”开业,王新云成了全村第一个吃旅游饭的贫困户。经历了重重艰辛,如今的“新云农家小院”已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农家乐,王新云不仅还清了债,还有了一些积蓄,准备扩大经营规模。
近两年,一些常年在外打工的小老板看家乡旅游业发展红火,也纷纷回乡创业,引发了“凤还巢”效应。“从税务部门的登记信息看,越来越多当地户籍居民创办各类市场主体。这表明,创业正在成为大湾人最流行的生活方式。”
(作者:郑刚 本报记者 许蒙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