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徽省祁门县新安、闪里一带,民间制糖作坊会熬制出一种带字的豆糖,这种徽州糕点比铜钱略大,里面通常嵌有“福”“禄”“寿”等单个喜庆字样。这种小豆糖耐贮存,好携带,能观赏,为祁门传统乡土甜点,有上百年历史。其制作技艺被列入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据说这种字豆糖与新安古戏有着关联。逢年过节,这里的村民有唱戏的习俗。每到这时,男女老少便聚集村中的古戏台下,把带字豆糖含入嘴中慢慢咀嚼,边听戏文边品味糖里的豆香。戏台旁不时传来叫卖豆糖的吆喝声。
一个偶然机会,笔者来到新安小镇,在一位桂姓制糖师傅的作坊里,目睹了制糖的整个过程。得知我们一行从事税务工作,桂师傅准备熬制一锅带“税”字的豆糖。他一边叫伙计燃起柴火锅灶,一边亲自掌勺,精心熬制麦芽糖稀。他先将熬好的糖稀与磨好磨好炒熟的黄豆粉慢慢搅拌至均匀,切成条块状;接着将炒熟的黑芝麻粉和糖稀搅拌揉和,切成条状。
“字豆糖以黄豆粉、黑芝麻粉、麦芽糖稀为主要原料,这种看着简单普通的小糕点,制作起来需要一定的功夫。既要料到、火候到,更要心到。”桂师傅说,这样字豆糖里的字才有灵气。
桂师傅根据“税”字的笔画结构,把切好的黄豆块、黑芝麻条相互拼凑嵌入,组成了一个方团,再用和好、擀过的豆粉薄皮裹住,经过捏揉和拉直,由黑芝麻粉组成的“税”字便出现在细细的正方形长条豆糖内,黄底黑字,十分显眼。
桂师傅边做糖边和我们聊起“税”来。他说,字豆糖中的“豆”“芝麻”“麦芽”等都是农作物“禾”。在过去,收了“禾”必须及时向官府缴纳,就是“兑”,也就是“有收成得先想到国家”。看来桂师傅对“税”字的结构和字义非常清晰。
我不由想起,祁门历史上为古徽州“一府六县”之一,而古徽州是宋代大理学家朱熹的祖籍地。朱熹先后担任提举江西常平茶盐公事、江东转运使等职,曾掌管一方税收。任职税官的经历,使他充分认识到赋税对国计民生的重要。他在家训中写到,“家门和顺,虽饔食不继,亦有余欢;国课早完,即囊橐无余,自得至乐”,教诲子孙要早完国课。在国家税务总局黄山市税务局创办的徽州税文化博物馆内,收藏着徽州农户的一份自明代开始的税契,契尾显示的时间竟是民国十二年(1923年),前后延续3个朝代四百多年。说明这份税契的主人及其后代不论国家局势如何动荡或改朝换代,只要社会秩序稳定,都会主动缴税,补上“验讫”印记。受徽州文化的熏陶,桂师傅和其他制糖师傅一样,坚守着徽商“诚实守信”的经营之道,“徽风税韵”在这里得到传承。
切糖,是制糖的最后一道工序。从柴火灶上的大锅熬糖到和粉、擀皮、拼字拉条,当桂师傅用刀切成一颗颗“税”字豆糖并铺满宽大的案板时,整个作坊里弥漫起阵阵清香的“禾”味,透出一股醇厚的山乡泥土气息。“这些年来,这里的作坊一直享受着国家税收优惠政策,生意也越做越大。现在,字豆糖不光祁门当地百姓喜爱,外地的一些游客也开始青睐这淡淡的豆香。”桂师傅高兴地说。
桂师傅说,他印象最深的是,2006年国家全面取消农业税,祖祖辈辈缴纳的“皇粮国税”就此成为历史。不仅如此,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帮助农民摆脱贫困逐步走向富裕,生活一天比一天好……看着桂师傅脸上漾起的灿烂笑容,我感到这小小的“税”字豆糖,甜中带意。(《中国税务》2021年第2期 方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