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税务报】放在我桌前的这张照片
发布时间 : 2021- 12- 27   12 : 41 来源 : 中国税务报 字号 : [] [] [] 打印本页 正文下载

2021-12-27 6版

(牛芸)2021年,什么事最值得回忆?对我来说,那一定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成为一名预备党员,并有幸在马克思银像前进行入党宣誓。看着桌上的这张照片——我和局里“求是”青年理论小组部分成员一起身穿蓝色税服,双眼紧盯着马克思银像,眼神里充满了庄严肃穆。

照片里的这座银像,是目前所知的全国唯一一尊马克思银像。作为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的重要象征,这尊有着近百年历史的银像意义非凡。

它,辗转万里,历经艰难与险阻,饱经沧桑与风雨,如今安放于黄山东北麓的旌德县档案馆。

它,熠熠生辉。这光,从过去,照向未来,也照进了我的心里。

红色·青春的底色

春暖花开,青春正好。在五四运动爆发 102 周年之际,县局党委为了更好地开展红色教育,传承红色基因,为税务青年铺好青春底色,组织“求是”青年理论学习小组成员到旌德县档案馆内瞻仰马克思银像。

虽然我早就知道这尊马克思银像,但当自己站在它的面前、聆听关于它的故事时,还是深感震撼。“这尊马克思银像高15.5厘米、重250克,为纯银铸造。底座正中,铸有‘卡尔·马克思’俄文,下有‘第六号,莫斯科铸造’字样,由共产国际赠送……”在馆长的娓娓道来中,我的思绪不禁飘向远方,回到了那个风云激荡的革命年代。

1924年秋,在俄学习的中国学员带着马克思银像,辗转来到中国共产党最初开展工人运动的中心区域之一——江西安源路矿,交给了党组织。受组织指派,路矿工人俱乐部秘书梅大栋成为马克思银像的保管人。

1925年9月,安源党组织遭到破坏,人员被迫疏散。梅大栋离开安源之前,组织郑重地嘱咐他,让他把马克思银像带回安徽,继续开展革命活动。

梅大栋历经一个多月的艰难险阻,机智地躲过重重盘查,回到旌德,带回马克思银像。这是马克思银像首次进入安徽。

回到家乡后,梅大栋和弟弟梅大梁等人,以教书、开办书店等为掩护,传播进步书刊,宣传革命道理,开展革命活动。由此,革命的火种在旌德这片红色土地上传播开来。旌德的共产党员、农民自卫军、游击队员、革命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开创的多个“第一”,成为安徽全省党的历史上的光辉印记。

蓝色·成长的轨迹

“实事求是,实实在在做人,认认真真做事。”这是我们“求是”青年理论学习小组的口号,也是我的座右铭。

穿上蓝色税服,离开家乡芜湖来到旌德,不知不觉已经五年时间,而我早已融入这片红色基因浸润的土地。这五年,我先后在办税服务厅、办公室等多个部门工作,干过票管员、窗口前台,如今在行政岗位工作,时常加班到深夜,透过窗户看到过凌晨3点半的城市街道。

工作的压力、成才的渴望,一度让我感受到了“成长的烦恼”,累极的时候,也曾想要放弃。今年5月,县局组织副股级干部竞争上岗考试,笔试成绩还不错的我,却因紧张,面试没有发挥好,未能如愿。那几天,我沉浸在自责中,情绪不免有些低落。

朋友给我安慰,领导给我鼓励,得失之间,桌上的这张照片吸引了我的目光,我仿佛在历史的时空里看到:在疼痛折磨下夜以继日写作《资本论》,即使退入病房却战斗不息的马克思;为保护银像,穿越山川峡谷,躲盘查、避关卡,披星戴月,步履坎坷,却一往无前的梅大栋;为信仰,为自由,为人民,用生命守护银像的梅氏家族三代人……

看着照片,我突然醒悟,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先辈为我们“拼”出来的。我为什么不能像雄鹰一样,坦然面对挫折,即使在低谷,也要奋起直追,用一百分的努力和勤奋,翱翔在税务的蓝天中?

于是,我开始正视这段经历,全身心投入工作中。时光忙碌、岁月充实,我的内心也越发安宁。

银色·信仰的力量

2021年是我在办公室工作的第二年,相比第一年的青涩,这一年我经历了更多的历练与成长。

我所从事的是综合文字岗,既充满挑战性,又不乏成就感。这一年,我几乎每天都是在忙碌中度过的。为了写好综合文稿,我反复琢磨,逐字逐句推敲;为了写出生动鲜活的宣传稿,我第一时间奔赴现场采访,整理新闻素材;为了制作一本好的画册,我从数千张图片中挑选合适的配图,小到标点符号大到排版布局,每一页每一字核对,反反复复修改几十遍,才最终定稿……

桌上的这张照片默默陪伴着我,时时给予我力量。

不畏山高路远的跋涉者,山川回馈以最奇绝的秀色;不惧风高浪急的弄潮儿,大海回报以最壮丽的日出。我深知,前进的道路绝不会一帆风顺,必然还会遇到各种风险挑战,但我也深信,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只要锲而不舍地实干、驰而不息地奋斗,平凡而渺小的我也能在税收事业的漫漫征程中尽情绽放、熠熠闪光。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