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税务报】安徽西递村:乡村旅游铺就富民路
发布时间 : 2021- 12- 22   11 : 40 来源 : 中国税务报 字号 : [] [] [] 打印本页 正文下载

2021-12-22 4版

(周艳 刘文竹 安瑞文)粉墙黛瓦马头墙,小桥流水桃源家。近日,笔者走进有“桃花源里人家”之称的安徽省黟县西递村,探访这座刚刚获得“世界最佳旅游乡村”称号的古村落,在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中,探寻当地村民在发展乡村旅游中温暖的税收故事。

摸着石头过河 乡村旅游闯出一片天

西递村始建于北宋,位于安徽省东南部,三面环山,交通闭塞,历史上很少受到战争侵袭,村落得以较好保存,但同时也限制了自身的发展。从曾经的穷乡僻壤到如今的世界级旅游乡村,西递村的飞跃在前任村支部书记唐茂林看来,是从“摸着石头过河”开始的。

1986年,唐茂林从村里的特色资源出发,决定带动村民发展旅游业。当年9月,西递旅游景点管理处成立,西递景区正式对外开放,当年实现门票收入47万元,超过了农副业的总产值。

尝到乡村旅游的甜头后,村民干劲十足。1994年,西递旅游开发公司成立,优先聘用村民,形成了以社区为主导的经营管理模式。“办旅游,我们有经验。但开公司,我们都是门外汉。”唐茂林回忆道,“那时村民大多文化水平不高,不懂政策,更不懂税务。多亏了税务干部,登记、建账、开票、申报……他们每一样都手把手地教。”在税务等部门的助力下,西递旅游开发公司的发展逐渐走上正轨,西递村旅游业一路攀升,旅游业收入约占村集体收入的70%。2015年,黟县徽黄旅游集团承接西递村的开发、经营与管理,逐渐形成了包括观光旅游、文化演艺和摄影写生在内的多元化旅游业态发展新格局。如今,西递年接待参观者百万人次,年旅游总收入近2亿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万余元。

从文化到产业 古老遗产焕发新活力

近年来,西递村在继续发展传统观光产业的基础上,着力打造集遗产保护传承展示与休闲度假体验于一体的遗产小镇,先后引进天津东果国际、深圳泊心云舍等知名企业,筹建10余个重点项目,投资总额超过20亿元。

“落户西递,不仅符合我们在古村落打造‘一城、一院、一家、一卧’的发展理念,也是被西递优良的营商环境所吸引。”泊心云舍副总经理郑燚华介绍说,项目落地之初,国家税务总局黟县税务局就选派专员上门开展政策辅导,讲解跨区域涉税事项办理、发票领用和网上申报等相关规定。

为进一步推进文旅融合,围绕“旅游+传统文化”,西递打造了“千古黟技,匠人圣地”百匠堂,包含非遗传承体验区、农耕文化体验区和徽食文化街区三大板块。在非遗传承体验区内,非遗大师制作的工艺品引来各地游客的连连称赞。其中,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徽州三雕”更是人气爆棚。“以前我们这些手艺人都是各自制作和销售,现在聚在一起,产能提高了,销路也更广了。”黟县东园精品三雕屋负责人徐自清说,受益于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起征点的提高,我们每年还能享受近万元的税惠。

税费红包落袋 “宿”造幸福新生活

深巷窄街、飞檐翘角、青石板路……对于像洪悦这样的外出务工者来说,家乡的一砖一瓦,不仅承载了美好的记忆,如今还成了返乡人创业发展的基石。

洪悦是土生土长的西递村民,原先在外务工,如今回到村里,把家里的自建房改造成了民宿。“刚创业时,我对相关政策都不了解。去办税服务厅登记时,税务干部给了我一本《民宿发展税收指南》,其中政策解读、办税流程、风险提醒等内容详细全面,太及时了。”对于税务部门的精细服务,洪悦既惊又喜。

在西递村,经营范围涉及民宿客栈的有近100家,占到全村户数的五分之一。针对这一情况,当地税务部门特地制作了相应的民宿发展政策指南,助力村民创业。2020年初,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游客数量锐减,民宿业发展陷入困境。黟县税务部门及时更新政策指南,成立包保服务团队,线上辅导纳税人办理困难减税,帮助包括洪悦在内的民宿业主累计享受税费减免700多万元。

如今,乡村旅游回暖,西递村早已恢复往日游人如织的景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