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15 A2版
(本报记者 许蒙亚 通讯员 周琰 王勉)人勤春来早,安徽省阜阳市一派繁忙的景象。战疫情、助复工、拔穷根,“税务蓝”的身影活跃在田间地头、扶贫车间、企业厂区。在税惠雨露滋养下,致富“绿苗”茁壮成长,贫困户笃定满足的笑容映亮了这个春天。
激活“造血干细胞”
“我现在吃住都在厂里,活儿也不重,每个月还有3000多元收入,脱贫稳当了。”在阜南县天亿工艺品有限公司扶贫车间里,50多岁的李永丙满面笑容地说。在该公司,像李永丙这样的贫困群众有40多名,人均月工资可达3000元,基本实现稳定脱贫。
“我们前期停工停产,近期出口订单萎缩,还肩负134名员工的生计,压力确实不小。好在税务部门及时将38万元出口退税款退到公司账上,有效缓解了企业资金压力,也稳住了职工的‘饭碗’。”该公司负责人高甲甲说,“快速退税提振了企业发展信心,我们将承担起社会责任,当好扶贫‘造血干细胞’。”
“受益于支持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等税费优惠政策,公司节省税费17.1万元,2019年度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还可节省86万元。税费优惠政策的快速落地为复工复产注入了强心剂,目前公司达产率已超90%。”安徽猛牛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董继珍说,“省下的税费足够公司支付就业贫困群众的工资,也激励着我们继续支持脱贫攻坚。”
牵线搭桥助脱贫
受疫情影响,颍州区九龙镇九龙居委会贫困户李志民没能外出务工。颍州区税务局扶贫包保责任人李亚东,主动帮他对接到镇上的扶贫车间培训技术并就业。“我现在干的是技术活儿,月收入有3000多元,脱贫底气更足了!”李志民说。
2月以来,阜阳市税务部门派出1349名扶贫包保责任人开展贫困劳动力就业信息摸底4028人次,逐人建立就业帮扶台账3283个,向1457名贫困群众推送各类招工信息600余条,协助解决就业困难253人次。
太和县刘楼村2000亩瓜果蔬菜,因受疫情影响出现滞销。太和县税务局利用税收大数据,迅速分析锁定营业中的大型超市及其农产品缺口信息,牵头建立由农产品生产大户、农民互助小组和各大超市企业负责人组成的产销对接群,帮助贫困群众打通销售渠道。“在税务部门的帮助下,我村种植户已与13家超市对接成功,建立了稳固的产销关系,直接带动就业300余人,挽回经济损失近百万元。”刘楼村党总支书记郑海山说。
“得知我们有资金困难后,税务部门为我们协调到扶持资金200万元,并协调减免了7万多元房租。”阜阳市嘉正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扶贫车间负责人梁军说,税务复工包保联络员常来宣传辅导,问需解难,帮助企业驶入了复工复产“快车道”。
截至目前,阜阳市税务局已派出包保联络员733名,线上包保解决企业反映复工问题342个。在税收助力下,该市194家带贫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58家扶贫车间已全部实现复工复产,带动贫困劳动力就业6098人,播下了脱贫致富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