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税务报】那些坚守的细节,平常又难忘
发布时间 : 2020- 02- 25   09 : 53 来源 : 中国税务报 字号 : [] [] [] 打印本页 正文下载

2020-02-25 A4版        

(马俊骅 本报记者 汪如润)共产党员、扶贫队长、税务“父子兵”……如今,他们有了共同的角色——一线抗“疫”人。从清晨到傍晚再到深夜,从村口到县城再到市区……安徽税务系统这些抗“疫”人坚守岗位的动人细节,在乍暖还寒的初春,传递出温暖的力量。

镜头一:清晨步行8公里,口罩浸了个透

凌晨5点,50多岁的老马戴上口罩、帽子和手套,把分装好的小瓶酒精揣进兜里,全副武装后,他推开门走出了家。

刚立春,有些冷。天是深蓝色的,还没亮。“走走就亮了!”老马一边想着昨晚跟家人说的话,一边盘算着:没有公交,这8公里的路,我这个老头儿得走多久呢?

“7点半要准时到达社区。两人一组,每3天值一次班,一次至少6个小时,交接完成才能撤退。要服从疫情指挥部的要求和调度,全力做好防控工作。”一周前,马升尚接到国家税务总局六安市裕安区税务局通知,他所在的分路口税务分局,11名税务干部都需积极支援一线疫情防控工作。

作为老党员和分局长,老马把自己和另一位老党员李传金,安排在了第一岗。到达社区时,天已透亮,走了8公里的老马口罩浸了个透。

核对通行证数量、台账信息、重点监测人群信息……和社区值班“战友”交接后,老马和老李开始了工作。

“到地儿了,得给家里说一声。”李传金自言自语。

老马也拿出手机,想给家人发条微信。无意中,他看到了自己的“微信运动”,一天才刚刚开始,走了近万步的他破天荒地占领了封面。

“暂时不忙,坐着休息会儿,回家还有好几公里的路要走。”老马话刚说完,只见一位业主往大门走来,他和老李立刻站起身,拿起台账和体温枪,大步迎了上去……

镜头二:一个下午,打了30通电话

2月10日下午3点,国家税务总局安徽省税务局驻九龙村扶贫工作队副队长周艳坤坐在村部办公室里,打出了今天的第23通电话。

“老哥,下午都干啥了?现在体温多少?在家吧?”

“刚量过,36.7度。周队长放心!我一定配合,绝不出门!”电话那头的村民韦宙来,从武汉返回安徽省太湖县晋熙镇九龙村17天,是重点监测对象。这些天,他每隔6小时就会接到周艳坤的电话。

“我们是省税务局选派的驻村扶贫工作队,在九龙村已驻扎3年,没有比我们更熟悉村民、村况的了!”周艳坤说,因为熟悉,他们的扶贫工作队已经被镇指挥部确定为九龙村疫情防控的主要力量。“有危险、有压力,但村民信任我们!工作就‘轻松’。”

说是轻松,翻开工作台账,抗击疫情的艰辛跃然纸上。10名武汉返乡人员,56名有密切接触史的村民,每个监测对象每天至少联络3次。身体状况、精神状况、生活状况全都清楚地记录在案。疫情暴发半个多月,台账本已经用了大半。

晚上9点,打完最后一个给指挥部的汇报电话,周艳坤和另外6位同事坐到了一起,商讨第二天的工作安排。同事帮周艳坤数了数,这一下午,周艳坤先后打出去30多通电话。

镜头三:深夜,儿子见了父亲1分钟

2月10日夜里11点,国家税务总局和县税务局历阳税务分局科员张德军,结束了社区防疫工作。夜色笼罩着街道,紧张工作了8个小时没停的老张走在回家的路上,有些疲惫。而此时,在距离老张两个路口的另一处社区的岗亭,儿子张鹏接过上一班的岗,投入了疫情防控工作。

张鹏和父亲张德军同是和县税务局的税务干部。县税务局要求全体党员积极支援县疫情防控指挥部工作。“我是90后,申请值夜班。”排班那天,和县税务局信息中心科员张鹏提出了申请。

父子俩一个白班,一个夜班,如今已经这么过了一个多星期。“父亲的白班天天有,我的夜班两天一次,值班时,我俩一天也见不着面。”张鹏一边说,一边打开了值班室的取暖器。

不一会儿,张鹏看到不远处,全副武装的父亲抱着毛毯,正快速地走向自己。“认真值守。感觉冷就披上。注意安全。”张德军简单地叮嘱了儿子,转身便走了,两人见面时间差不多1分钟。

凌晨3点,最冷,小区静悄悄的。张鹏披上了毛毯,把翻了好几遍的疫情防控台账放在一边,小区里的重点监测对象情况,他早已熟记于心。他往取暖器前又靠了靠,望向窗外,有星星。“天就要亮了,明天是个大晴天。”他心里这样想着,在手机备忘录里打下了一行字:春天,总会来的。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