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税务报】迎来新机遇 亳州中医药产业“气血旺”
发布时间 : 2019- 11- 11   15 : 04 来源 : 中国税务报 字号 : [] [] [] 打印本页 正文下载

2019-11-11 07 版        

(王婷婷 本报记者 许蒙亚)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今年10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为中医药发展“把脉”“开方”,更为新时代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事业指明了方向。

安徽省亳州市为“神医”华佗故里,享有“中华药都”的美誉,是全球最大的中药材集散中心和价格形成中心。近年来,亳州市充分利用国家大力推进中医药发展的利好政策,不断推动现代中医药产业转型升级。

以药为“媒”脱贫致富

“近年来,亳州以中药材种植基地为依托,通过大力发展中药材经销、中药饮片加工和中成药制造三大产业,形成了中药种植、加工、销售的完整格局。”亳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产业发展科科长宋歌说,“目前,全市登记在册的中药制造和中药饮片公司共有2065家。去年,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建立五大工作机制推进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对新增连片种植千亩以上中药材的农业经营主体给予一次性补贴,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一年多来,亳州千亩以上药材规模种植量增速达30%。”

2018年,亳州市中医药产业规模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1096.8亿元;179个重大药业项目完成投资142.5亿元,增长36.7%。近年来,亳州市种植大户和企业在不断发展壮大种植规模的同时,也开辟出一条助力脱贫攻坚的特色之路。

当地农业合作社和中医药公司联合建立的“公司+基地”模式实现了中药材种植的增收,也带动了当地村民就业和贫困户脱贫。基地聘请当地有威信的村民做片区管理员,由他们发动村民做工,负责中药材的种植、田管和采收。“通过‘公司+基地’‘公司+合作社+农户’等多种形式,亳州中药材种植规模不断扩大。”梅氏中药材专业合作社法定代表人梅岩说,目前亳州市中药材种植面积已超过120万亩,约占全国的10%和全省的60%,已形成白芍、牡丹、白术、桔梗、白芷、菊花、板蓝根、芦巴子、薄荷、药豌豆等十大药材生产基地。

“一减一增”凸显减税效应

“近年来亳州市中医药产业的迅猛发展,离不开税收优惠政策的大力支持。尤其是今年以来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政策,给中医药产业健康发展带来更多利好。”亳州市税务局局长倪民表示。

安徽济人药业有限公司是亳州市一家中药制药民营企业,2018年实现收入3.8亿元,纳税总额6829万元。今年1月~9月缴纳各类税费4763万元,同比下降21.7%。其中,增值税税率从16%下降到13%,使企业少缴增值税328万元,一次性抵扣基建投入费用使企业少缴增值税及附加税费90余万元。“在减税降费政策的助力下,公司加大了研发投入力度,管理水平和生产能力不断升级,为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积蓄了力量。”该公司财务主管刘海洋说。

对于亳州市2000多家中小型药企来说,享受减税降费政策的感受更加深刻,受益更加明显。近几年,安徽庄子药业有限责任公司一直处于亏损状态。今年2月,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六税两费”减半征收政策出台后,该公司缴纳的税费大幅减少 ,产品价格也相应下调。“同样的产品、同样的质量,价格降低后,市场反响很好。如今,公司销售收入稳步增加。”该公司财务负责人葛绍东说。

今年前三季度,亳州市中药材行业入库税款6.4亿多元,同比下降33.7%。目前,亳州市共有38家高新技术中药企业,仅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一项,2018年扣除费用即达2.2亿多元,同比增长36%。“一减一增”凸显出减税降费政策对中医药产业在研发投入、增加产值、稳定就业等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

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

“必须得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谈到中医药市场未来发展时,业内人士这样表态。

据悉,2019年亳州市设立了现代中医药成果转化基金,推动中医药领域产学研一体化,计划完成药品技术转让或委托加工受理协议品种200个以上,引进仿制药品种20个以上。全年中医药产业总规模将突破1150亿元,中高端中药工业将实现产值350亿元以上。

“科技创新改变了企业的命运,为企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安徽济人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朱月信说,截至今年10月,该公司共拥有发明专利技术45项,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8项、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重点新产品2项。

“当前,亳州市正在开展‘世界中医药之都’的规划建设,探索中医药综合实验区改革,鼓励建立以创新型领军药企为龙头、科技型上市药企为骨干、高新技术药企为主体的创新型药企集群。”宋歌说,“希望未来的亳州药企之间,比得更多的是拿到多少创新成果奖、多少品种成为国家一类二类新药、科技研发投入占比、有没有出口创汇等。”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