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7-31 A4版
张金 本报记者 许蒙亚
前不久,在国家税务总局安徽省税务局挂牌仪式现场,只见年近60岁的孙建彬,瘦削的右肩上挂着一个相机,手里端着一个相机,跑前跑后,用手中的镜头记录着一个个难忘的瞬间。当天合肥市艳阳高照,气温高达33℃。他一会儿蹲在地上、一会儿爬上梯子,前胸后背全湿透了……
孙建彬是安徽省税务局办公室调研员。“8月我就退休了,新机构挂牌可能是我拍摄的最后一次重大活动。今天照片拍得很成功,汗没白流。”老孙笑着对过来抢着看照片的同事说。
有人用笔墨书写春秋,有人用镜头记录历史。而孙建彬就是用镜头记录税月的那个人。在安徽省税务系统各类重大会议和重要活动的现场,大家总是能看到孙建彬扛着“长枪短炮”,在现场奔忙拍摄。
“再苦再累,也要把工作做到最好”
1993年8月,35岁的孙建彬从安徽新华印刷厂考入安徽省人民政府税务局。1994年国税地税分设,他成为税务机构分设前最后一个进税务局的干部。单位考虑到他是学美术专业的,就把他分配到税收科研所杂志社工作,主要负责美工设计,编排版面。
虽然同样是设计编排,但隔行如隔山。从未接触过税收的孙建彬,很多工作做起来把握不到重点,挫败感一度让他对自己的选择产生了怀疑。
“要不要放弃从税回归老本行?”孙建彬这样问自己,但他很快打消了这种想法。在一次座谈会上,原安徽省国税局第一任局长马千里的一席话让台下的孙建彬惭愧不已,“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血脉,既然选择从税之路,我们就要始终坚守为国聚财的使命担当,始终坚守服务为民的事业情怀,不因个人利益荣辱而轻言放弃。”
深受触动的孙建彬暗下决心:“再苦再累,也要把工作做到最好。”那段时间,他白天转场拍摄各大会议现场,晚上加班加点冲洗照片、整理资料,回到家还抱起税务杂志、期刊,学习别人如何拍摄、编注税务资料。就这样坚持了一年多,孙建彬不仅本职工作得到同事认可,摄影技术也得到很大提升,在系统内外已小有名气。
“工作不分大小,责任同样重要”
2008年,已年过50的他被调到办公室工作,负责管理省局档案,有人私下提醒他:“档案工作烦琐,劳心费力,难出成绩,你要好好考虑一下。”
孙建彬没有犹豫,默默接下这块很多人都不愿碰的“烫手山芋”。面对他人的不理解,孙建彬憨厚地说:“这个工作总要有人干嘛!工作不分大小,责任同样重要。”没想到,这一干就是10年。
经常是晚上10时多,只要路过办公楼档案室,就会看到里面亮着灯,几十摞厚厚的档案资料堆得老高,一个身影或弯腰,或伏案疾书。那是孙建彬在忙碌整理资料。其间,原安徽省国税局的档案收集整理和归档工作曾连续3年被安徽省档案局评为优秀单位,他个人也先后2次荣获“档案先进工作者”称号。
档案管理、机要交换和报刊征订,面对这些棘手的、别人不愿意干的工作,即使是在被提拔为副调研员后,他都会主动承担下来。
多年从事办公室工作,让孙建彬印象最深的还是编纂国税志书。由于1994年国税地税分设,原税务局人员被重新分配,搬家后很多资料无从找起,加上各税种实行分管,数据更新也不够及时,所以编写难度很大。孙建彬没来之前,负责报送信息的同事每年只是零零散散收集一些,影像资料保存不完整。
了解情况后,孙建彬坐不住了,“身为税务人,如果不总结记录好每段历史,后来人怎么知道这些年发生了什么,经历了哪些事件,时间拖得越久,能保留下来的资料就可能越少。”他下决心重新整理编写。
面对年代久远的报表数据、盘根错节的档案资料,孙建彬一边找来书籍学习编写方法,一边组织人员开始分类收集。有时候,为了搜集一手资料,他经常往各处室跑,向老领导、老职工询问情况。
2016年底,历经6年的艰难推进,几易其稿,第一本《安徽省志·国家税务志》付梓问世,全书共十章、44节,近百万字。拿到书的那天,孙建彬激动得一宿没睡。
传递交接棒 站好最后一班岗
CTAIS上线、金税三期上线、营改增全面推行……一张张具有代表性的照片被收录在孙建彬编撰的《光影税月——安徽省国税系统组建20周年摄影作品集》中。孙建彬说:“每张照片都有一段故事,我的任务就是用镜头将他们记录下来。”
近年来,为了让更多税务人员参与记录税务故事,宣传税收工作,他多次到基层给爱好摄影的同事讲授摄影知识、分享心得经验,还为慕名前来“拜师学艺”的年轻税务人员开设培训班。2014年,在单位的支持下,孙建彬牵头成立全省国税系统摄影协会,并担任副会长一职。
今年7月底,孙建彬就要退休了。一位同事开玩笑说:“最后一个进税务局,现在成为第一个从税务局退休的。老孙这是非要等着合并才肯退休啊。”
可孙建彬从未想过停歇下来。虽然离退休的时间越来越近,但他比往常更加繁忙。税务机构改革期间,省局的挂牌活动和重要会议他一场没落。他经常叮嘱其他同事:“要全方位、多角度记录,这些历史性的时刻一个都不能放过。”
凭着忠于职守的信念、埋头苦干的韧劲儿和传承奉献的精神,孙建彬在自己的平凡之路上,用镜头记录着税务人的点点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