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03 B1版
张传奎 记者 许蒙亚
因为40年前在全国首创了“大包干”责任制,安徽凤阳小岗村一直有“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的美誉,也是我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不久前,当年18位“大包干”带头人之一的严金昌老先生接受了本报记者采访。
严金昌是1978年分田到户的18位“大包干”带头人之一,今年已经75岁高龄,乡亲们都亲切地称他“严老”。近日,严老与本报记者聊起改革开放40年来他眼中的税收变化,谈到三件事儿,概括了两句话:国家税收优惠越来越多,老百姓负担越来越轻。
印象最深的税事:农业税取消
严老回忆说,40年前的11月24日晚上,他们18个人在严立华家的茅草屋里,冒着坐牢的风险,在包干到户的保证书上按下了红手印。第二年,全队粮食产量达到13.2万斤,实现了大丰收。小岗一次性向国家缴纳公粮2.5万斤,比国家规定超额了7倍多。
当时小岗人为感激“大包干”,专门编了一首凤阳花鼓歌: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严老说,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就是小岗人对农业税最朴实的认识。包产到户后,小岗村家家户户都能按时向集体缴纳公粮,这在十里八乡是很光荣的事情。
农业税曾是与农民联系最密切的税种,也是国家财力的重要基石。2000年,为探索减轻农民负担的治本之策,中央率先在安徽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随后于2006年全面取消了农业税。农业税退出历史舞台,成为国家运用税收杠杆调节作用推动“三农”发展的生动实践。
“我是地地道道的农民,让我印象最深的税收政策就是2006年国家全面取消农业税。农民的负担一下减轻了,大家伙儿种粮的热情空前高涨。”严老说。
受益最大的税事:起征点提高
2004年,支部书记沈浩来到小岗村后,带领小岗人民制定了“三步走”发展战略。凭借独特的品牌资源,小岗村旅游业实现迅猛发展。
2010年,严老在自家开办了农家乐“金昌食府”。严老介绍说,饭馆成立初期,每月营业额2000元,低于当时5000元的起征点,不用缴纳营业税。随着村里特色农业和旅游业的发展,农家乐生意越来越红火。2013年,金昌食府月收入上万元,但营业税的起征点也上调到了2万元,还是免缴营业税。
2016年4月25日,是严老又一个终生难忘的日子。在小岗村视察的习近平总书记走进了金昌食府。习近平总书记的到访使金昌食府的生意更加火爆。当年5月1日,营改增全面推行,金昌食府从缴纳营业税变为增值税,算下来严老每年又可省下1万元税款。
目前,小岗村6户农家乐仅增值税每年就能获得5万多元政策“红包”。
“国家繁荣富强了,老百姓是最大的受益者!”严老自豪地说。
谈得最多的税事:税收优惠
近年来,小岗人乘着改革大潮,发扬“大包干”精神,开启了富裕之路。在小岗人朝着富裕路努力奋斗时,国家税收优惠政策为小岗发展送来了“及时雨”。
严老介绍说,在小岗村,涉农税收优惠政策是普惠面最大、适用群体最多、村民最熟悉的税收政策。平日里,村民们聚在一起讨论家长里短,经常会聊到自家增收了多少,又减了多少税。
46岁的严余山是另一位“大包干”带头人严宏昌的儿子。2014年,严余山回乡创办了小岗村第一家农村电商服务站,在网上销售自家产的土特产和融入“大包干”元素的工艺品。谈到自家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严余山说,因为满足销售自产农产品的条件,网店一年能够享受税收减免近2万元。
安徽小岗宝迪种猪科技有限公司2013年进驻小岗村,公司财务负责人王朝俊告诉记者,公司每年能获得300多万元的企业所得税减免。如今,公司年均产猪10万头,经济效益越来越好。
记者从凤阳县税务局了解到,目前小岗村企业每年享受涉农税收优惠超过1100万元。除此之外,村里出口退税企业、福利企业等每年合计能享受税收政策红利230万元左右。
“如果说,过去的‘大包干’让小岗跨越了温饱线,这些年的税收政策则推动着小岗迈过了富裕坎。”严老说,“有了党和国家的惠农政策,相信小岗村明天的生活会比今天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