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日报】缓税助企业“温暖过冬”
发布时间 : 2021- 11- 09   08 : 59 来源 : 安徽日报 字号 : [] [] [] 打印本页 正文下载

2021-11-09 5版

(梅麟)日前,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对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等实施阶段性税收缓缴措施,进一步加大助企纾困力度,预计可缓税2000亿元左右。

中小微企业长期在发展经济、扩大就业、活跃市场、改善民生等方面贡献力量,为我国制造业发展立下汗马功劳。近两年,受全球疫情、国内汛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高位运行等诸多因素叠加影响,制造业普遍存在经营成本上升压力。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微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弱,一旦资金链断裂、经营状况入不敷出,难以有效自救。实施阶段性、普惠性税收缓缴措施,无疑起到强心剂作用,助力中小微企业早日纾困。同时,针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可能出现的新变化、新情况,应未雨绸缪做保障、综合施策谋“破局”,增强中小微企业信心与抗风险能力,巩固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根基。

加大政策“执行力”。除实施阶段性税收缓缴措施外,职能部门已出台多项利好政策,涵盖延期还款、提供信用贷款、设立中小微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等方方面面。政策能否真正惠及广大中小微企业,关键看落实。下大力气推进行政服务改革,简化企业申报优惠政策流程,增加业务办理网点,有条件的地区可安排行政人员预约上门服务,减少业务办理时间成本。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普及应用,实现跨部门、跨行业信息共享,提升业务审批效率,化解企业资金“燃眉之急”。部分企业经营者业务繁忙、难以第一时间了解最新政策,应线上线下多渠道发力宣传,加强利好政策解读,确保惠企政策直达快享。

强调纾困“精准化”。我国是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多元化产业结构是我国确立世界制造业头号大国地位的必要前提,也意味着中小微企业纾困没有“标准答案”。例如,农副食品加工业与汽车制造业都遭遇原材料价格上涨、资源紧缺等情况,面临较大生产成本压力。前者有望通过新一轮农业作物成熟上市得到缓解,后者所需芯片等关键配件则取决于上游制造商生产能力,供应链稳定性仍存变数。探索中小微企业纾困之道,应厘清制造业不同类别特点,避免纾困政策“一刀切”。健全“我为企业办实事”长效机制,开展“万人助万企”等定向帮扶活动,组织人员深入企业内部,详细了解企业现有具体困难,精准解决企业痛点。中小微企业普遍体量小、议价能力弱,应着力破除各类隐形壁垒,增加中小微企业参与产业链各环节谈判话语权,打破要素资源领域垄断,放宽行业准入门槛,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激活企业“内生力”。自助者天助之,自弃者天弃之。疫情曾令许多行业人心惶惶,却让不少抓住互联网发展机遇的企业“逆势而起”。事实证明,尽管国内外环境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因素增多,为中小微企业发展带来重重考验,但若企业能够迎难而上苦练内功,加快转型升级,既能增强抗风险能力,也为自身做大做强打下坚实基础。鼓励企业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交流,引进先进技术和生产设备,打造更多高质量产品,不断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消费需求。组织员工定期学习先进经营理念,邀请行业专家分享成功经验,提升内部管理水平,建设高素质企业人才梯队。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中小微企业在逆势中求生机,加速走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将助力我国早日从制造业大国迈向制造业强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